• 读娄绍昆《一方一针解伤寒》整理(全)

  • 发布日期:2025-08-17 03:22    点击次数:185

    通治法是研究患病机体的普遍反应规律,专治法是研究各种疾病的特异反应规律;通治法是疾病总论,专治法是疾病分论。

    不掌握通治之方,则不足以应万变之病证;不掌握专治之方,则治病不速效。两者必须相辅相成。

    经方医学研求患病机体的普遍反应规律,并在其基础上,讲求疾病的通治方法。

    15页:盖方之治病有定,而病之变迁无定,知其以定之治,随其病之千变万化而应用不爽。

    16页:安中散: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去龙骨加高良姜、砂仁、延胡索、小茴香。体质方证:消瘦而肌肉松软。与其对应的是防己黄芪汤体质:肥胖而肌肉松软、容易出汗、下肢容易水肿。

    20页:一个是葛根芩连汤证,根据是颈部强硬,口苦口臭,小便黄,大便溏、黏臭,心下痞硬,这几个症状就是非常明确的葛根芩连汤证;还有一个,她长期不孕以及小腹压痛,肤色暗红,同时出现背部痤疮,这是很典型的桂枝茯苓丸证。

    49页:盖方之治病有定,病之变迁无定,知其一定之治,随其病治千变万化而应用不爽。

    55页:排水三法:皮肤排水,汗法;胃肠道排水,吐泻法;肾脏排水,利尿法。

    77页:大柴胡汤适应证有三个必要条件:体格强壮、胸胁苦满、心下膨满痞硬或压痛。

    92页:胸胁苦满存在以下几种不同类型的方证:①大柴胡汤证:其胸胁苦满的程度强,并有上腹角偏宽,一般为钝角,腹肌的弹力强;②小柴胡汤证:其胸胁苦满的程度次之,上腹角呈直角或者少于直角,腹肌弹力中度偏弱;③柴胡桂枝干姜汤证:稍有胸胁苦满,其上腹角偏狭窄,腹肌松软弹力偏弱,并伴有脐上悸动。

    93页:如果方证是一棵树的话,腹证就是方证的根。

    95页:胸胁苦满腹诊:用手指(特别是大拇指)沿着肋弓的边缘一直向上摸到剑突附近的部位,从季肋下面向胸腔方向推进的时候,手指甚至都伸到了肋弓的内部,去按压肋下的腹壁,以了解肌肉抵抗、痞硬的程度。医者感到指尖有抵抗力,患者也感到有点不舒服的时候,就可以叫作胸胁苦满。把胸胁支满、胸胁烦满、胸胁满微结、胸胁下满、胁下硬、胸下痞硬、胁下痞硬、胁下痛等,这些在胸胁以及剑突位置周围感到抵抗的这种腹证都概括为胸胁苦满的范围。敲击患者的胸胁部时,患者假如有不舒服或疼痛的感觉就确定为胸胁苦满。有的是左侧,有的是右侧,有的两侧都有疼痛不适。

    109页:脉象从六个方面去考量:浮沉、迟数、虚实、大小、紧缓、滑涩。

    124页:①夜啼或者小小刺激就惊恐不已、一身是汗-甘草小麦大枣汤。

    ②厌食、口臭、腹壁膨满、肚脐部压痛-神曲。

    ③喜哭、舌尖红、尿黄短-灯心草、金戒指。

    ④面青白,易怒、咬人-蝉蜕、钩藤。

    在太阳、尺泽、委中3个部位寻找有无静脉怒张,如有则刺血,没有就刺耳尖,刺血一滴。

    126页:黛蛤散治咳得范围:久咳不愈,咳引胁痛,口苦尿黄,痰黏不容易咳出。

    146页:暖脾阳、治下利穴位:中脘、神阙、天枢、脾俞、足三里,以上每个穴位用艾条温灸5-6分钟。

    162页:外伤的治疗:委中穴针刺放血。出现红肿热痛可以用鸡鸣散:大黄5g,当归20g,桃仁15g。如果感觉寒冷可以用当归四逆汤加吴茱萸生姜汤合鸡鸣散。

    165页:一类是储水作用的方剂,如三阴病的扶阳剂(如甘草干姜汤、四逆汤)、补阴剂(如芍药甘草汤、猪苓汤)、阴阳并补剂(如芍药甘草附子汤、真武汤)等具有储水作用;另一类是排水作用的方剂,其又可以分为强排水与弱排水:麻黄汤、桂枝汤是强排水的发汗剂,十枣汤、承气汤类是强排水的泻下剂,白虎汤、柴胡汤类是弱排水的利尿剂。分为发汗、泻下、利尿和储水四类。如果把六经与四类治法联系起来的话,就是太阳病-发汗,阳明病-泻下,少阳病-利尿,三阴病-储水。

    176页:桂枝汤的适应证:

    第一类,适用于体力弱、体形瘦的人。这种人小时候多病,常常发烧,伴有扁桃体肿、淋巴结肿。这种人的体质属于腺病质体质。

    第二类,临床症状多见恶风、恶寒、容易汗出。

    第三类,腹诊的时候,腹肌稍微紧张(一般人的腹肌摸上去是有弹性的),不过还没达到像两根棍子一样的程度。

    第四类,急性病、感染性疾病过程中出现发热、恶寒、汗出。

    第五类,没有发热的慢性病。

    188页:代替桂枝汤作用的穴位:风府、风池、头维、外关、合谷。

    190页:形体消瘦、肤色苍白、恶风自汗等属于“腺病质体质”。风府针对的是项背的强直而恶风,风池针对的是头痛和恶心。头维针对头痛,属于局部取穴;外关针对鼻鸣、干呕、发热、恶风;合谷的治疗对象是鼻鸣、发热、头痛。

    194页:四逆散证,可以在太阳穴静脉怒张处刺血、拔罐。

    195页:临床使用麻黄汤的情况如下:

    ①包括流感在内的各种热病初期与中期。各种热病在初期的症状和流感一样,这种感染性症状的前驱症都是相似的,假如有发热、恶寒、头痛、无汗、关节痛、脉象浮紧,都可以用。

    ②支气管炎、肺炎、支气管哮喘。

    ③关节肿痛以及软组织疼痛。

    ④鼻炎以及鼻血。《伤寒论》有条文讲,鼻血是由于瘀滞的热停滞在里面,从鼻孔找到出路,现在用麻黄汤解决了周围的情况,鼻血也会停止。人们往往有时以为都流鼻血了,还用麻黄?其实有麻黄汤证就可以用。

    ⑤夜尿症。

    ⑥肠炎。

    ⑦不虚弱的小儿鼻塞。

    196页:发热重、恶风寒很轻的就可以用辛凉解表的银翘散、桑菊饮。

    197页:治疗一般皮疹的主方有两个,湿润性的用消风散,干燥性的用当归饮子。

    198页:肿痛才够显示薏苡仁的这个作用。麻杏苡甘汤证,其疼痛一般都是肿痛。

    201页:麻黄可以促进心脏的搏动,增加心脏对全身血液的供应,由于皮肤、肾脏血流量的增加,促进了经皮肤与肾脏的排水。桂枝的基本作用是扩张皮肤血管,把血流引到皮肤上来,也就是趋表的作用;增加心脏的输出量,促进经皮肤的排水反应,也就是排汗。

    202页:麻杏石甘汤为什么不会发汗?麻黄虽然促使心脏搏出量增加,但是没有桂枝,就无法把血液引到皮肤表面上来,其结果是肾脏方面的血流量增大,促进了肾脏的利尿作用,随即也就排除了胸部潴留的水液,改善了呼吸困难(气喘、咳嗽)的症状。

    204页:心下至脐部的悸动是茯苓桂枝甘草基证(苓桂术甘、苓桂枣甘、茯苓甘草、五苓散都有类似的症状)。

    皮肤干燥无汗是麻黄汤的证,口水多、痰多就是茯苓杏仁甘草汤的证,处方就是把两个方证合起来。同时处方中的甘草麻黄基的治疗目标就是“喘急息迫”。

    麻黄汤证的针刺治疗:合谷、经渠、风门等穴位;发热加大椎;头痛加风池(针尖向鼻尖方向刺0.6-1寸);上肢痛,加肩髃(手臂抬起来,找到穴位后向极泉的方向深刺2-3寸);下肢痛针刺阳陵泉;腰背痛,一般针刺委中。有麻黄汤证,无发热,兼有痰多、胸闷针刺治疗:合谷、经渠、风门;加内关和丰隆(直刺1-1.5寸起化痰作用)。

    208页:大青龙汤适应证是在麻黄汤证基础上加烦躁、口渴;大青龙汤五症:发热、恶寒、无汗、口渴、烦躁。

    大青龙汤证用的穴位有两组:第一组合谷、经渠,这是针对麻黄汤证的;第二组有烦躁、口渴就要增加足三里、曲池、间使,都是两边针刺,重刺激。一般都要留针,有条件的话一天针2~3次。我当年在龙泉水利工地上就曾用针刺治疗过四五例,当时针后都留针。患者高热非常厉害的时候,一天针几次,针刺后患者因为口渴而多喝水,出汗,效果非常好。大椎针刺放血拔罐。

    217页:长期有痰饮在身体里,就会表现出来脸色偏暗,特别是眼圈、两侧脸颊部位,刘渡舟先生称之为“水色”。有的患者会感到舌凉。

    小青龙汤证患者的舌头,一般讲变化不大,舌苔一般是白的,同时有水滑,看上去很湿润,甚至张口会有口水滴下来。舌头假如实质发生变化,比如胖大、嫩、齿痕,那就要小心,说明痰饮长期在体内,造成阳气不足,那在使用的时候,就该考虑加附片,如果有恶寒,就更应当用附片,当然量不用很多,一般5~10g。以上叙述的几个症状,就是临床使用小青龙汤时经常碰到的。而咳嗽这类症状,一般使用时是咳嗽多点,气喘少一些。

    218页:用小青龙汤治好后,不要还坚持用它,要换用茯苓、桂枝类方子。

    221页:小青龙汤证,是既有心下胸部的水气上冲,又有趋向于表的,或者是由于表所造成的病证;而苓甘姜味辛汤证这一类方证则是偏于阴证了,它们的脉象都比较沉微细,并且出现了手脚冰冷,还有胸满这一类症状。这个我们应该区分开来,并不是说有发热表证的小青龙汤证用小青龙汤,如果没有表证的小青龙汤证就不用小青龙汤,而用苓甘姜味辛夏汤,不是这样,这是错的。只有患者整个体能上、脉象上、腹证上都表现为一种阴象的、虚象的时候,才能用苓甘姜味辛这一类方。

    224页:苓甘姜味辛夏仁汤,它治疗小青龙汤证的阴证。 小青龙汤加附子和苓桂剂加干姜、附子、细辛、五味子,具有相同的治疗目标,然而后者要比前者更虚,因为后者的方里没有麻黄、芍药、半夏,而增加了茯苓。

    228页:桃仁承气汤证是一种活动性的(冲逆得厉害),而桂枝茯苓丸证则相对静止一点,两者都偏于实证。

    桂枝茯苓丸证的主要症状:中等以上体质,体能是比较好的,中等程度的下部瘀血、上部充血,上冲不很强烈。桂枝茯苓丸证另外还有腹部充实,脐上部大动脉亢进而按之应手有压痛;下腹部压上去弹性比较好,深部有抵抗,特别是左小腹压痛明显。平时还有头痛、眩晕、肩部疼痛等症状;嘴唇偏于紫色,舌头偏于暗色,特别是舌头翘起来,舌下静脉颜色比较暗。腹诊测定桂枝茯苓丸证的方法:在肚脐下面两个横指,再向左两横指处这样一个点,假如压上去有疼痛、有急结,就认为是桂枝茯苓丸腹证的一个典型表现。

    229页:桃仁承气汤的用量:一般用桃仁12~15g,大黄10g(一般生大黄后入,看当时的情况也可用制大黄),甘草3g,芒硝10g(冲),桂枝6g。

    230页:桃仁承气汤证最重要的三个证:一个是瘀血证,是指全身的瘀血证;二是腹证,即小腹急结;三是上逆证,也就是上热下冷这类上逆得厉害,表现为眼睛看不到、发狂等症状。症状和其相对应的药物:瘀血证主要对应桃仁;少腹急结对应桃仁、大黄、甘草、芒硝,这4味药都针对少腹急结;上逆很厉害,则对应桂枝。

    231页:腹证虽是局部的表现,但能够充分反映全身机体的病理反应,从而以局部腹证可诊断全身的疾病、证型,提出治疗总原则。经过治疗,局部腹证的消失,也反映了全身机能的变化。无论全身疾病如何危重,症状千姿百态,但只要有一个主要腹证,即可选相应之方,疗效颇佳。这样灵活运用于千变万化的临床实践中,对每个病、证都有辨证治疗的作用。腹诊,对每个病证都有特定的腹证,每个腹证都有对应的方剂,每个方剂都有特殊的腹证指标。

    无少腹急结的桃仁承气汤证:

    1.体能壮实、长期大便秘结的患者,大多是桃仁承气汤证。

    2.体能不虚而小腹部有压痛的神志异常者,大多是桃仁承气汤证。患者虽然没有小腹急结,但是小腹部还是有压痛,或者肚脐旁边有压痛,这也是桃仁承气汤证的一种表现。

    3.体能壮实且便秘的妇女痛经者,大多是桃仁承气汤证。

    4.体能不虚而便秘的瘀血体质者,大多是桃仁承气汤证。

    245页:茵陈蒿汤的四个治疗目标:一身发黄,心烦,大便难,小便不利。把这3味药和这4个症状对照起来看:一身发黄是茵陈的治疗目标;心烦是栀子的治疗目标;大便难是大黄的治疗目标;小便不利是茵陈、栀子共同的治疗目标。还要跟茵陈五苓散、大柴胡汤、栀子柏皮汤等进行鉴别。

    248页:使用茵陈蒿汤治疗黄疸的时候,服药有效,黄疸已退,小便也增加,常常会接着用一味茵陈代茶饮,患者再服用一段时间。茵陈的用量15 ~20g。对此病的预后有利。现代医学研究显示,茵陈对提高肝病后人群的免疫能力有利。

    250页:茵陈蒿汤没有黄疸的应用指征:大便秘结,腹部结实,小便黄短,烦躁口渴,头部汗出,面色黄。

    252页:小柴胡汤证针刺穴位:外关、阳陵泉,留5分钟。

    254页:柴胡汤瞑眩,多作战汗;泻心汤之瞑眩,多为下利;诸乌附剂,多为吐水,其他则殊无定例。

    255页:桂枝、甘草、大黄、大枣、干姜、生姜、白芍、麻黄、杏仁、葛根、柴胡、黄芩、半夏、党参、生石膏、知母、附片、枳壳、白术、茯苓,这样一共20味药。 每一味药买个二三十克。

    260页:最重要的柴胡、黄芩主要治疗胸胁苦满、往来寒热;心下痞满是人参、黄芩的主要治疗目标;呕吐主要是半夏、生姜的治疗目标;嘿嘿不欲饮食、胃口不好是人参、大枣、甘草的治疗目标。这样每一个药证都紧紧地围绕着方证,互相配合发挥着自己的作用,这就构成了小柴胡汤。

    266页:小柴胡汤证一般是腺病质。从小扁桃体、淋巴结等经常痛,经常感冒,体质虚弱,抵抗力弱,剑突下的上腹角小于90°,腹肌弹力中等偏弱,有易犯肺结核的倾向。大柴胡汤证体质则叫筋骨质,肌肉结实,不胖,比较精干,抵抗力强,腹肌弹力偏强,上腹角大于90°。小柴胡汤证胸胁苦满的抵抗力不强,而大柴胡汤证胸胁苦满压下去很硬,抵抗力强,很有弹性。两个胁肋压痛一直到心下,心下痞硬,甚至压痛。这种体质的人容易患肝胆、心脑血管方面的病。

    269页:小柴胡汤能够把机体自愈的功能发挥到最大限度。有的人会出现无缘无故的烦热,甚至出现低热,所以一定要方证对应。

    270页:腹证的三个方面来抓住这个柴胡桂枝干姜汤证:一个是腹肌的弹力,它介于柔软到稍微柔软之间。腹肌力量大致可分为五等:柔软、稍微柔软、中间、稍微强力和强力。该方证偏于柔软。第二个是胸胁苦满的程度,该方证的胸胁苦满是轻度到中度。假如把胸胁苦满分为轻度、中度、高度三等的话,它就是在轻度到中度之间。第三个就是肚脐上面的动悸。

    271页:厥阴病是少阳病里有水饮停滞,即头汗出、小便不利都是水饮停滞的一种表现。少阳病里的一种水饮病。柴胡桂枝干姜汤的治疗目标就是体能偏弱,胸胁苦满、往来寒热、口渴、小便不利、整个肚脐上的悸动,同时有头汗出。

    272页:柴胡桂枝干姜汤证:针刺穴位是大椎、间使、中脘、阳陵泉、阴陵泉,每个穴位针刺手法用中等刺激,留针10分钟。艾条熏灸背部的脾俞,每个穴位每次10分钟,每天熏1次。一般我都是用这些穴位来对应柴胡桂枝干姜汤证,其机制是以大椎、间使治疗往来寒热,假如患者没有往来寒热,这两个穴位就不要灸;中脘、阳陵泉治疗胸胁满结;阳陵泉、阴陵泉主要是引水气下行,通过尿道排出体外。艾条熏灸脾俞主要是温补脾阳,加强脾脏温化水液的作用。有时候也可以用艾条在中极进行熏灸,以引导膀胱气化。

    273页:白虎汤治疗热痹加苍术、桂枝。

    276页:白虎汤:阳明外证;风寒湿化热、化火之痹证;热厥证。

    277页:痹证既有常说的风寒湿痹,就是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证,也有风寒湿化火的白虎汤证,风寒湿化燥导致津液不足、心脏受伤的炙甘草汤证。

    279页:白虎汤三个方面的叙述有了一种新的理解:一个是讲特异性症状,就是主症烦渴、汗出、脉象滑;第二个是讲这种热造成人体某一个关节、局部的气血水的凝滞,就是热痹;第三个是讲这种热会造成全身气血水的凝滞,那就是热厥了。知母和石膏这两味药的药证:主治大烦渴,解里热,能治疗背部的微恶寒,烦躁,骨节疼烦。

    281页:外感热病中,一天以内先怕冷,后出现发热,发热的时候没有怕冷,怕冷的时候没有发热,这样一种状态,就是“往来寒热”。一天之内出现好几次的先怕冷后发热的状态,那就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往来寒热”了。

    283页:一般情况下,白虎汤证应该是有汗的,但是有些脉象洪大,腹证不虚的患者,出现烦躁身热、口渴舌燥、小便自利,即使没有汗出,也是白虎汤证。

    从六经和四神的关系来看,主管太阳病位的就是青龙神,主管少阳病位的就是白虎神,主管阳明病位的就是朱雀神,主管三阴病位的就是玄武神。

    284页:只要是白虎汤证用白虎汤就好了,管它是少阳病还是阳明外证。这些理论轿夫有时候不利于方证辨证。

    286页:在脉象、腹证不虚的情况下,只要符合咳嗽气喘、发热、自汗、口渴这四个症,就可以使用麻杏石甘汤。

    288页:麻黄是四两,相当于12g;甘草是它的一半,二两,相当于6g;杏仁50个,相当于10g;石膏半斤,相当于24g,也就是说石膏的量,应该是麻黄的一倍。

    291页:假如腹肌很软,麻杏甘石汤就不能用,因为它的治疗目标是腹壁肌肉紧张度良好。假如出现同样的症状,但是腹壁紧张度不好,就可能是阴证,那这个方子就不适用了,可能就要用桂枝加附子汤。如果腹肌紧张度更差,按下去腹肌很软的,可能就要用到真武汤类的方。

    293页:如何看小孩子有没有恶寒,就看她耳朵前面那块肌肉有没有起鸡皮疙瘩。

    青黛饮,加上银杏、寒水石。遇到不是很典型的麻杏甘石汤证的患者,效果也非常好,无出汗,就是发热、气喘、口渴。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首先是方向性辨证:神色形态不虚,腹肌弹性中度以上,脉象不虚弱,然后在此基础上如果具有四个特异性主症:发热、气喘、汗出、口干,就可以确定是麻杏甘石汤证。

    296页:两大类型体质:云雀型和夜枭型。云雀型体质的人从早到晚精力充沛,不常患病,但是一生病就是大病。胃肠非常健康,食欲旺盛,有力气,耐力也好;从年轻的时候起就同失眠无缘,起得早,睡得也好,躺不下的地方都能立刻睡着。这些人在年轻时身体健康,精力充沛,可是到了中年之后就不那么好了。夜枭型体质的人,同上述云雀型体质的人完全相反,一年到头不断地诉苦,容易疲劳,没有力气,头痛,臂酸,纳呆,口苦,上逆,胃痛,眩晕,手足冰冷。早上不愿起床,夜间不想睡。

    夜枭型人申诉的主要症状中有眩晕、心悸、头痛和肩凝,这些是苓桂术甘汤的适应证。

    298页:茯苓12g 桂枝9g 甘草6g 白术6g

    299页:先是以心悸为主,叉手自冒心,心悸缓解,但心下悸得以突出欲得按,如果腾出手来自按心下,则心悸又复作。心脏剧烈搏动与腹部主动脉异常搏动是同时发生的,病人却不能同时顾及。

    300页:苓桂术甘汤、茯苓甘草汤、苓桂枣甘汤分别为上焦悸、中焦悸、下焦悸。

    303页:眼睛胀痛,不管是眼压升高导致,还是其他一些眼睛疾病引起,都要考虑苓桂术甘汤,苓桂术甘汤证的腹肌应该是中等力度。

    304页:眼睛不好的话,可以用苓桂术甘汤治疗“眼痛生赤脉,不能开者”。

    305页:苓桂术甘汤证针刺:中脘、足三里、三阴交。

    306页:苓桂类方能通过肠道输液的方式,把肠道里面的停水吸入动脉和静脉,以解除水与电解质平衡失调。

    307页:外感热病过程中的五苓散证,是高渗性缺水,是低血容量状态伴有的高血钠,所以特别口渴和小便不利。低血容量性的五苓散证,茯苓甘草汤证是低渗或等渗性的缺水状态,所以一般不会口渴。这样我们就知道了,古代两张组成、功效差不多的方药,为什么其方证会有口渴与不口渴的区别,这对于我们理解这两张方子的治疗目标和内在关系是有帮助的。茯苓甘草汤证、桂苓五味甘草汤证中常出现四肢厥冷的症状,我们认为这种四肢厥冷与水饮有关,称之为水厥,临证时就要跟四逆汤类方证进行鉴别。

    309页:四肢冰冷一症,首先要辨清是四逆汤证的寒厥,还是白虎汤证的热厥,或是四逆散证的气厥,或是苓桂类方证的水毒厥等。

    311页:半夏泻心汤类方:心下痞硬,压下去的时候硬,但是不痛;患者自己可能会感到按压的部位不舒服,但是压久了、压深了反而觉到舒服,并不像小陷胸汤证、大陷胸汤证、大柴胡汤证那样一压住就不舒服。心下痞硬、呕吐、肠鸣下利。

    312页: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生姜泻心汤证,有呕吐比较强烈,有干噫食臭 胃里很不舒服,有一种讲不出来的难过。栀子豉汤证是胸里边讲不出的难过,而这里是胃里边有讲不出来的难过,是掌握生姜泻心汤证的 重要点。甘草泻心汤证的大部分症状跟半夏泻心汤证差不多,它有一种精神不安。甘草泻心汤对口腔黏膜及肛门黏膜的破损,有一种非常好的对治效果。

    316页:延年半夏汤证,主要是左边肩部有疼痛,同时站立的时候胸口部位有压痛,敲打他的左肩胛部位,反而会感到很舒服。打肩综合征,就是延年半夏汤证。

    317页:月经不调(包括闭经),常用8个方子,方证可以大致按虚、中、实分成三型。

    虚证型

    第一个是薏苡附子败酱散,用这个方子主要是按压右少腹有抵抗,同时有放射感,皮肤特别是手脚的皮肤干燥,甚至有白带长期不好,但她都没有。

    第二个是芎归胶艾汤,适应一种贫血的面貌,人非常疲惫。

    第三个是当归芍药散,这是最常规的治疗闭经方。腹诊时,左边有压痛,但这个压痛喜按,脸色是贫血貌,手脚应该冷,肩不舒服,头重,这样的人经常出现月经不调。 

    第四个是温经汤,适应证是整个小腹部有抵抗、有压痛,皮肤粗糙,特别是嘴唇感到干燥,并且像三味黄芩汤一样手脚心都感到烦热,还有睡不着觉。

    以上这4个方子的方证是偏于虚的,虚的程度像楼梯一样一级级上去。

    中间型

    第四、第五个中间型的方子,是逍遥散或者丹栀逍遥散。背部突然出现烦热,同时还会出现精神状态不正常,患者是有情绪郁闷的。同时在月经前,胸部会有胀的感觉,腹肌也好、脉象也好、精神状态也好,都是中间状态,再出现月经不调、闭经,就适合用逍遥散。

    第六个是偏于实的。首先考虑的是大黄牡丹皮汤,一般右边的小腹会出现压痛,同时这个压痛有扩散,有大便秘结。 

    第七个是桂枝茯苓丸。桂枝茯苓丸是左边的小腹压下去有抵抗,有发散性的疼痛,有压痛,同时,患者容易出现肩痛、腰痛、腹痛,甚至痛经这些症状。

    第八个是桃仁承气汤。也是左小腹按压有抵抗、有压痛,用三个指头划过去,会出现小腹急结这种特殊的症状,压痛向大腿、腹股沟扩散。同时大便秘结,手有时候反而是冷的,乃因闭阻所导致。

    黄连汤证最重要的有以下几点:第一点是不虚不实的心下痞硬;第二点就是恶心,下利不明显;第三点是腹中不舒服,同时有胃冷痛,有时胸部感到热,有的人不是胸部热,而是脸上热。这个患者就是脸上热,胃中冷,没有腹泻。

    320页:胃中有邪气就是胃中有寒气。《伤寒论》就是《伤邪论》

    321页:黄连汤治疗目标:第一个是心下痞硬;第二个是腹痛;第三个是呕吐;第四个是心烦、上冲者。心烦,包括胸中热、脸上红。5个症状:心烦、心下痞硬、腹痛、呕吐、上冲。心烦,主要是黄连。脸红这种症状也是黄连的适应证。黄连证是充血、出血,脸上这样红就是充血。心下痞硬,这里提到的是人参,黄连对心下痞硬应该还是有作用的。

    322页:腹痛:是黄连、甘草、大枣。黄连治疗腹痛,甘草缓急止痛,大枣也一样,保护胃肠。

    呕吐:主要是半夏、干姜。

    上冲:火、热向脸上走,造成脸上的充血。还有胃里很不舒服,一阵阵有种上逆的症状,这就是桂枝、甘草。

    324页:甘草泻心汤证:第一是心下痞硬,而且这种痞硬按久、按深以后有一种无力感,压到最下面它的底力不是最强;第二是肠鸣,有时候肠鸣过后还会出现腹泻;第三是呕吐;第四是伴有心烦不得安。

    心下痞硬,主要由黄连、黄芩、党参对治,这种特殊的心下痞硬可以从药物的配伍分析得知:黄连、黄芩针对的是压上去硬,是一种实的状态,而深压、久压有无力感,则体现出一种体能虚的状态,由人参来对治;腹中肠鸣,主要由甘草、大枣、黄连对治;心烦、精神的兴奋,由黄连对治;不得安,主要由甘草来对治,甘草对非常不安的状态很有用,紧张也是一种不安的表现;再一个是呕吐,主要由半夏和干姜对治。

    325页:甘草泻心汤:人参三两;半夏半升,相当于现代7~8g;黄芩三两,相当于10g;黄连一两,干姜三两,大枣12枚。

    326页:而对狐惑病的治疗也不是只专用一个方子,根据狐惑病对皮肤和黏膜造成损害的位置不同,有的用苦参汤,有的用洗剂,有的则用雄黄去熏。如果眼睛出现目赤如鸠鸟、睫状体出现炎症的时候,用赤小豆当归散;咽喉痛得厉害、吐脓,用升麻鳖甲汤。

    327页:主要对黏膜性疾病有修复作用,不仅是口腔、咽喉、胃肠、肛门、前阴的黏膜,还包括泌尿道黏膜,甚至呼吸道黏膜、眼结膜等。

    半夏泻心汤证,针刺穴位中脘、内关、公孙、太渊、足三里,一般都用中等刺激。

    328页:生姜泻心汤证 选择中脘、内关、天枢、足三里, 用中等程度的刺激。

    甘草泻心汤证,选择中脘、内关、天枢、足三里,再加上气海, 都用轻刺激,督脉上找到半夏泻心汤这一类方子的压痛点。这些压痛点可以用指压法 。

    半夏泻心汤类方方证的患者多在督脉上的至阳穴出现压痛点,同时在胃俞、脾俞、胆俞、肝俞等穴位上也常出现。

    半夏泻心汤证的患者, 发现的压痛点上自己按压,每天2次,一次2分钟左右,这样能明显提高疗效。

    从黄芩汤、黄芩加半夏生姜汤、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一直到黄连汤,就可以看到方证证型过渡的一种形式。

    332页:黄芩汤证是少阳病,黄芩汤临床上应用比较多的有三种情况:一种是下利、全腹痛;第二种是痛经,就是小腹痛。

    333页:第三种是少阳病的热痹。一般应该有口苦、口干,还可能出现小便黄臭,患处的关节红肿热痛,关节周围的一些肌肉比较挛急、紧张。临床上类风湿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出现上述症状的时候,都可以用黄芩汤。临床用黄芩汤的时候,不管患者腹直肌挛急不挛急、紧张不紧张,其腹肌的弹性都应该是中度或者中度以上,如果腹肌弹性很弱,那用这个方子就要谨慎了。

    335页:黄连主治心中悸烦,旁治心下痞、吐下、腹中痛,黄连能够治疗腹中痛,而黄芩一般不治疗腹中痛。 黄芩主治心下痞,旁治胸胁满,呕吐,下利。

    343页:小柴胡汤证,在外感发热时,出现呕而发热,一般还要有往来寒热;在无热的杂病中,则一定要有胸胁苦满,再有呕而发热,这样就比较确切。

    与“呕而发热”相关的有什么方证呢?栀子生姜豉汤证有呕而发热;葛根加半夏汤证也有呕而发热,但这个发热伴随着怕冷、无汗、颈项强直、呕吐;柴胡桂枝汤证,也有呕而发热,并伴有怕冷发热、有汗;生姜泻心汤可以治疗胃肠道发热,出现呕吐、发热、心下痞、下利;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也可以治疗发热、呕吐、下利、腹痛,其中“呕而发热”也是其方证的一个主症;大柴胡汤证有呕不止、心下急、胸胁苦满、往来寒热,也有“呕而发热”,而且呕吐强烈;黄连汤证出现胸中有热、腹中痛,也有“呕而发热”,当然,在杂病中黄连汤证可以没有发热,但是在感染性疾病、传染性疾病过程中用黄连汤的时候就是有“呕而发热”的;调胃承气汤证也有呕而发热。

    345页:死守条文而不随证治之,想达到良好的疗效是困难的。

    346页:主要有三组重要方子:补阳的、补阴的和阴阳双补的,都有各自的母方。

    补阳的母方是甘草干姜汤,补阴的母方是芍药甘草汤,阴阳并补是芍药甘草附子汤。

    《伤寒论》中由甘草、干姜、附子、芍药四味要组成七个治疗三阴病的经典方剂分别为甘草汤、甘草干姜汤、芍药甘草汤、芍药甘草附子汤、四逆汤、干姜附子汤、通脉四逆汤。

    348页:人们对《伤寒论》的研究,在理论上越来越复杂,越来越深奥,有专门从六经上研究的,有从命名上研究的,还有从经络的角度、脏腑的角度、气化的角度、病因的角度去研究的。

    甘草干姜汤证的主症有三个:第一个是厥,手脚有点冷;第二个是烦躁,自己感到不安;第三个是多涎沫,这里可以延伸出口水多、小便多、小便控制不住、耳朵里流水等,这些都可以看成是“多涎沫”,往外排。说明机体统摄体液的功能衰弱或丧失。

    349页:血液里的水分丢失,导致血容量不足,血液不能到达四肢,四肢得不到充养,从而出现厥。四逆证的一个前期症状,就是手脚有点冷了,还没有到厥逆的程度。烦躁是一种阴虚的表现、热的表现,这种烦躁是由大脑供血不足、心脏供血不足造成的,处于这种烦躁状态的患者会莫名其妙地感到力不从心,感到自己处于有点六神无主的状态。治疗厥,也就是手脚冰冷,主要是干姜的作用;治疗烦躁,主要是甘草的作用;治疗多涎沫,则是甘草和干姜的协同作用。

    甘草干姜汤:多涎沫、闭遗尿、小便数。

    甘草干姜汤证患者流失的体液是不臭的,如果很臭,很可能是调胃承气汤证。

    350页:食道反流患者,口水清淡、量多,人躺下来就流出来,这种情况用这个方子最好了。还有治疗小儿遗尿也首先要考虑这个方子,几乎所有跟遗尿有关的方子,都有甘草、干姜在里面,比如肾着汤(由干姜、甘草、白术、茯苓组成)治疗遗尿的效果非常好,用于流鼻血不止的情况,流鼻血是一个过程,如果失血到了很严重的地步-出现了手脚冰冷、口水流出、小便失禁就应该用甘草干姜汤。还有小儿中耳炎,耳朵里流出脓液跟无臭的清水一样。

    353页:甘草干姜汤证针灸治疗,肢厥、四肢冰凉、咽中干、烦躁、谵语、吐衄等,对应地选用下面的穴位:对于肢厥,可以灸神阙和气海,灸的时间要稍微久一点,一般每个穴位都要10来分钟。对于咽中干,一般针刺照海、复溜、廉泉,并留针10来分钟。对于烦躁,一般针刺复溜、间使、上脘。对于吐衄,可以选上脘、足三里。对于谵语,由于这种谵语主要是由津液不足、脑供血不足造成的,因此不同于阳明病承气汤证的谵语,取穴上脘、丰隆、神门。假如出现脚挛急的话,可以马上同时在承山、昆仑两穴针刺 。没有出现足挛急,不用针刺承山、昆仑。

    354页:面红耳赤的高血压病患者, 经常流鼻血,排除三阴病,根据大便秘结、大便泄泻、大便正常三种不同情况,简单地分为三黄泻心汤证、葛根芩连汤证和黄连解毒汤证 进行治疗。三黄泻心汤证:大便秘结,口苦口臭,小便黄,心下痞。葛根芩连汤证:大便泄泻黏臭,脉象偏数,口苦口臭,小便黄臭。黄连解毒汤证:大便正常,烦躁失眠,口苦口臭,小便黄臭。这三类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都要吞服桂枝茯苓丸。三阴病范畴,也出现脸红,容易流鼻血,就要考虑黄连阿胶汤、芎归胶艾汤、温清饮、三物黄芩汤。

    355页:芎归胶艾汤证与温经汤证的患者,都有贫血、畏寒、神疲,腹诊也都是腹部软弱无力,脉象偏于虚弱,区别是:温经汤证还有腰部冷痛,手掌烦热,口舌干燥;芎归胶艾汤则有体位性的眩晕,四肢烦热,虽然整个腹部软弱,但下腹部的深部有时压痛、有抵抗,就像桂枝芍药加大黄汤证一样,腹诊是软的,但在某一个部位有压痛和抵抗。归脾汤的治疗目标:心悸怔忡,健忘失眠,盗汗,体倦食少,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362页:(甘草干姜汤+附子→甘草干姜附子汤→四逆汤)。当碰到甘草干姜汤药效不够的病证时,再把具有止汗、回暖、止泻作用的附子加进去,就变成了四逆汤 。四逆汤能强力储水。在具有脉微细、但欲寐、腹肌比较软弱等症的三阴病中,机体的水液排出过多(多汗、多口水、多尿、多涕、多耳水等)可用甘草干姜汤;严重时,全身汗不止、下利不止的就要使用四逆汤;三阴证,下利不渴、全身出汗不明显、心下有痞的,可用人参汤。四逆汤证最重要的特异性症状 四个方面:一是四肢厥逆;二是身体疼痛;三是下利清谷(清谷是清水一样的大便);四是或然证,或者小便清利。四肢厥逆,用干姜、附子;身体疼痛,用附子、甘草;下利清谷,用附子、干姜;或小便清利,用甘草、干姜。四逆汤方,除了用在冷汗不止、血压下降、昏迷休克和脉微等典型的四逆证外,还可以广泛用于一切四肢厥逆、身体疼痛、下利清谷,或者小便清利的病证。

    366页:茯苓四逆汤的治疗目标主要有:①四肢冰冷;②心下痞硬;③心下悸动;④小便不利;⑤身体的肌肉有一种无形在那里抖动的样子;⑥有烦躁。

    367页:临证时遇到一些头痛、有些失眠、手脚冰冷、特别胃寒、大便偏软这样的情况,同时有心下悸动、心下痞硬。茯苓四逆汤证用针灸,灸的穴位在任脉上尤其是神阙、气海、关元熏灸这3个穴位的话可以增强心力,温通血管。灸的时间要比较长,大概每次要半个小时,最好是用两支艾条同时熏灸,也可以用隔姜灸,艾条方便一点。温通血管以后,心力增强了,就会打破这种阴盛戴阳的病象,就能够治疗茯苓四逆汤这一类证。

    368页:牡蛎主治胸腹悸动,兼治惊狂、烦躁,而龙骨主要是治肚脐下的跳动。假热是虚性的代谢亢进,所以用龙骨、牡蛎是非常对证的。潜藏镇静的作用,牡蛎比龙骨强;而收敛作用龙骨比牡蛎强。牡蛎这味药,主要用于比较虚弱的体质所产生的胸腹部跳动,这是牡蛎的作用目标。牡蛎的作用类似茯苓,茯苓也有镇静、潜藏、防止悸动的效能,但是两者也有区别。茯苓证的悸动、波动程度和幅度都较小,而牡蛎比较厉害;茯苓证还有肌肉跳动、痉挛这样的重要症状, 真武汤里就用茯苓,治疗这种肌肉润动。此外,用茯苓的时候,患者舌体胖大、水滑,而用牡蛎的时候,没有肌肉痉挛、舌头胖大;茯苓不能治疗口渴,牡蛎可以治疗口渴。牡蛎和黄连也有点相似,都可以镇静,治疗烦躁。但一般黄连用于实证,牡蛎用于虚证。特别是黄连可以治疗里面有热、头晕、颜面潮红、烦热、出血等症状。龙骨主要治疗肚脐下的悸动,兼治烦惊、失精,失精就是遗精、滑精。

    370页:木防己汤条文中:“膈间支饮”,就是痰饮病里面的一种,即“支饮”停留在“膈间”,相当于肺部瘀血性的支气管炎,或者出现肺气肿的一种状态。“膈间支饮”等症状和体征是肺静脉和肝静脉瘀血导致的一种状态,这一证态与现代医学所描述的肺气肿病出现的心机能不全,并由功能代偿向结构代偿转化,以至心机能丧失代偿功能的临床病象是基本一致的。“其人喘满”,说的是咳嗽、咳痰、呼吸困难;“面色黧黑”,指脸颊部有瘀血,处于发绀缺氧的状态;“心下痞坚”,指由瘀血造成的肝瘀血、肝肿大等。

    371页:“膈间支饮” 这种病程进展一般先是慢性支气管炎,再发展到肺气肿,然后到肺心病,最后出现了严重的右心衰竭。

    木防己汤:防己、石膏、桂枝、人参。

    防己甘草基:防己能利水,甘草缓和。

    石膏甘草基:口渴,烦躁,利尿。

    桂枝甘草基:心悸,气上冲。

    372页:有水饮停滞证,甘草应该去掉;又有心下痞硬的人参证,而这个心下痞硬是由长期肝瘀血造成的体能减弱,所以就要用到人参。防己对这种心下痞硬也起作用。

    使用木防己汤之前要明确,木防己汤是起着清扫体内积滞、减轻心脏负担的作用,也因此石膏的用量要如此之大,加减法里面的芒硝,也有清扫体内积滞,减少静脉压力的作用。

    木防己汤证需要跟茯苓四逆汤证相鉴别。茯苓四逆汤是治疗急性感染性休克代偿期的首选方。有效血容量不足,低血压,静脉压也下降,心脏不会增大。虽有呼吸困难,但以卧位为舒。皮肤苍白,四肢冰冷,冷汗淋漓,脉微细。而木防己汤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包括心肌病、瓣膜病、冠心病、肺水肿等,其证主要由心脏功能不全引起,如:心脏代偿性肥大,肝静脉、胃底静脉、上下肢静脉瘀血,呼吸困难,端坐呼吸,静脉怒张,静脉压上升,肝肿胀,肢体浮肿,脉弦紧。

    373页:使用大柴胡汤和木防己汤两张方治疗哮喘的经验是:大柴胡汤证患者眼睛有力,肌肉紧张有力,体格壮实,患心脏病喘息者,或壮实者患支气管哮喘,常常是大柴胡汤证;木防己汤证的患者喘咳,呼吸困难,心下部紧张而坚硬,伴有水肿、小便不利。

    374页:木防己汤证不典型:没有哮喘,没有心衰,但只要有心下痞硬,有浮肿、小便不利、脸色黯等症状,就可以使用。

    375页:水停在上部、中部,要用大剂量石膏才有效;水停在中部、下部,特别是大便闭结者,再加上芒硝、茯苓才有效,但是临床效果就是不好。

    376页:木防己汤证灸法治疗膻中、巨阙、上脘、水分四个穴位,一天1次每个穴位灸5分钟。

    377页:木防己汤和苓甘五味姜辛夏仁汤都可以治疗气喘,怎么鉴别?木防己汤证除了喘满、水肿外,腹诊可见痞坚、痞硬,这是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证所没有的。同时,脸色黧黑也具有特殊性,这是由于静脉瘀血所造成的。还有烦渴上冲的症状,因为有桂枝证。总之,木防己汤证是整个全身的静脉系统血液停滞造成了心脏的扩大,特别是右心的扩大以及胃底静脉、肝脏的血液停滞,从而出现明显的心下痞硬。苓甘五味姜辛夏仁汤证虽然也有咳嗽气喘,有水肿,有痰鸣,但没有心下痞硬,脸色贫血貌,心下有振水音,有心悸,手脚冷,小便量少,脉象沉弱。木防己汤证有时也有小便量少,但是一般难以看到手脚冷、脉象沉弱、贫血貌、心下振水音、心悸亢进、痰鸣这些症状。从大的方向来讲,木防己汤证偏于实一点,而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证偏于虚一点;木防己汤证的咳嗽气喘是整个静脉系统的堵塞,是一种肺心病,影响到心脏,而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证是一种呼吸道疾病的咳嗽气喘。木防己与桂枝配伍,能消浮肿增尿利;与石膏、人参配伍,有治烦躁、口渴、心下痞坚之效。

    378页:附子汤合甘草干姜汤艾灸治疗选神阙、气海、照海、足三里。

    379页:木防己汤证、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证、枳实白术汤证都有心下痞硬,但木防己汤证心下痞硬的程度要比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证更加严重一点。此外,木防己汤证还有呼吸困难、喘满,还有脸色黧黑,这个“脸色黧黑”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症状,是由于整个静脉系统血液阻滞,特别是颈部有时候出现静脉曲张,这些都会特别的明显。同时还有烦渴、有上冲。脉象一般沉紧,但有时也会出现结代脉,这是心脏病常见的,在不违反“沉紧”的状态下也可以存在。当然脉证也不一定都是完全相应的,只要有上面这些症状,体能还是偏于实,不是三阴病证的都可以用。木防己汤证从西医的病理来讲,是整个静脉系统瘀血,形成了心脏扩大、肝脏扩大,出现了心下痞硬。

    380页: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证,其心下痞硬,除了硬之外,还有一个特征:就是中间比较高,四周比较低,隆起来好像一个杯盖盖在上面。脉象一般是偏于微细,就是说这个方证已经有三阴证的倾向,精神疲惫、脉象微细、胸满。

    381页:心下痞硬的方证还有甘遂半夏汤证。其心下痞硬也是非常厉害的,其腹诊还可以查看到由于腹部瘀血停滞而出现的腹壁上的一种青筋。心下坚、腹满有青筋,就是甘遂半夏汤证的腹证。这个腹证也有点类似枳实白术汤证和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证,但它有青筋,更硬、更厉害。还有一个大黄甘遂汤证就更加严重,所以又加了一个大黄。

    382页:小青龙汤加附子证,就是一个比较常见的虚寒性咳嗽、气喘、水肿的方证。还有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吴茱萸、茯苓,是日本汉方经常用到的一个方子,也应该看作是治疗虚寒性咳嗽、气喘、水肿的。还有后世的六君子汤也可以治疗咳嗽、气喘、水肿,因为里面有陈皮、半夏,也可以治疗水肿,白术、茯苓都是利水的药。后世说六君子汤证是气虚,气虚也是三阴病阳虚的初期阶段。还有真武汤证就是一个典型的虚寒性咳嗽、气喘、水肿的方证。麻黄附子细辛汤证当然也是,说它是表阴证也好,除了反发热以外,有时候没有发热,但是有咳嗽、气喘、水肿这样一种状态,这样一种脉象。还有补中益气汤证也属于一种气虚性咳嗽、气喘、水肿的方证,虽然很少说补中益气汤是治疗水肿的,但是临床上碰到有些水肿患者,有这样的方证,用它也会取得效果。有一类肺结核的患者,出现咳嗽气喘是一种非常虚弱的、长期不愈的状态,补中益气汤经常会用到。

    383页:全四君子汤,就是六君子汤加上苓甘姜味辛夏仁汤,日本汉方家经常用于治疗一种虚寒性的咳嗽、气喘,又有水肿。还有苓桂术甘汤合肾气丸,也可以治疗这种虚寒性咳嗽、气喘、水肿,有时候单独用肾气丸也可以。肾气丸治疗肾不纳气的咳嗽气喘,治疗小便不利,故也可以治疗水肿。当然加上苓桂术甘汤,还出现心下的悸动、腹部振水音、头晕这些症状,用的机会更多一点。

    384页:真武汤证是外感热病的三阴病里面类似于葛根汤证。真武汤是由芍药甘草附子汤和桂枝去桂加白术茯苓汤合一起。

    385页:白术茯苓生姜基起利水化饮作用。

    386页:桂枝加附子汤、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和甘草附子汤所治疗的都是偏于急性的疼痛,而芍药甘草附子汤和附子汤治疗的疼痛是偏于慢性的,或者是外伤性的。

    389页:出血分成三种:一种是动脉性出血,是兴奋性的,如脸红、口苦口臭、烦躁失眠的这一类,一般用黄连解毒汤、三黄泻心汤。大便闭结的话,就用大黄;体能虚一点,就用温清饮,就是四物汤加上黄连解毒汤;再虚一点,就用黄连阿胶汤(阴虚内热)。如果明显出血偏于虚淡,用这个不行的话,类似的方还要考虑到犀角地黄汤。动脉性出血的治疗,从实到虚我就是这样用方的。

    第二种是静脉性出血,出血的颜色比较暗,有血块,不管是月经出血,还是其他出血,如胃肠出血,就要用桃仁承气汤,或者桂枝茯苓丸一类。体质再虚的话,就用逍遥散、当归芍药散。

    还有一种是慢性功能性出血。大部分慢性长期出血的患者都有贫血,体能已经变差了,一般阳虚的状态比较明显用甘草干姜汤。假如阳虚情况更进一步,就可以用附子汤或者真武汤;再进一步可以考虑四逆汤,再进一步可以考虑通脉四逆汤。时方的话,一般用于比较轻的阶段,开始时用归脾汤,可见归脾汤这类方治疗虚的程度不如甘草干姜汤。

    390页:附子汤合甘草干姜汤证用艾条熏灸选穴神阙、气海、照海和足三里每天要熏灸,总的时间是半个小时。

    392页:桂枝加附子汤证的“汗漏不止”津液的流失如清水样鼻涕过多。

    小青龙加附子汤就是小青龙汤与桂枝加附子汤合方。

    393页:口水多,隐含着同时出现怕风、有汗、脉浮大无力等症状,结合全身的症状,腹肌偏软,口水多,也可以用桂枝加附子汤。可以把皮肤病、溃疡、耳漏(中耳炎)、蓄脓症(鼻窦炎)、痔瘘等稀薄的分泌物都算作“汗漏不止”,即作为汗出而用桂枝加附子汤。

    394页:桂枝加附子汤证的“汗漏不止”的穴位治疗:每日一次熏灸神阙、关元、阴郄,这3个穴位配合服药对汗出不止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396页:桂枝汤证又出现咽喉痛,一般就用桂枝汤加桔梗、石膏;桂枝汤证伴有腹痛、便秘,患者平时又容易出现脸红、咽喉痛,就用桂枝加大黄汤。

    400页:《伤寒论》第29条,患者本来是桂枝加附子汤证,服用桂枝汤后,陷入了三阴证,出现全身冷、咽喉干燥、手脚挛痛,既有阳气消耗,又有阴液消耗的一种状态。

    405页:真武汤证,形寒肢冷,心下有悸动,还有头晕、小便不利,脉象是沉弱的。整个腹肌是柔软的,肚脐上面的这一段皮肤肌肉比较紧张,具有特殊的正中芯证。

    406页:桂枝加芍药大黄汤证还有一个最重要的腹证,就是除了和桂枝加芍药汤证一样的腹证之外,在腹部总可以寻找到一两个局部比较有硬实的压痛点。

    太阴病桂枝加芍药汤证,一般可以针合谷、外关、足三里,双侧留针,中度的刺激量。艾条熏灸天枢、气海,每次熏灸30分钟。

    409页:小建中汤的治疗范围有遗尿症、小儿夜啼、皮肤营养低下、心悸、盗汗、鼻衄、手脚发热、神经过敏、腹部手术后的综合征、结核性腹膜炎的轻症等。

    411页:小建中汤应用的第一目标为全身的疲劳、精力不足。

    412页:小建中汤腹证:腹直肌不厚,呈紧绷状态,重重压下去,下面是空虚的。

    413页:小建中汤证的症状是因为津液少,而不是有火,是津液不足造成的手脚烦热、口干、盗汗,而不是由火造成的(如果是火为病因就需要清热了)。

    414页:小建中汤证的针灸治疗选穴:天枢、气海、足三里熏灸半小时。

    ①黄芪建中汤证跟小建中汤证的鉴别:黄芪建中汤证虚的程度比小建中汤证更严重,一般有黄疸的情况下,用黄芪建中汤好一点,它补虚利尿的作用较强;体能低下、身体虚弱的用黄芪建中汤比较好。

    ②炙甘草汤证跟小建中汤证、黄芪建中汤证的鉴别:炙甘草汤证主诉烦躁,同时皮肤干燥,营养不良,容易疲劳,手心脚心烦热;

    415页:小建中汤证也有手脚心烦热、口干,所以很像,便秘、呼吸时气热也都可共见。但炙甘草汤证有相对特异的症状,即心悸亢进、脉象结代,这是黄芪建中汤证、小建中汤证所没有的。小建中汤类方证的腹痛以及腹直肌拘急也是炙甘草汤证所没有的。

    ③黄芪建中汤证跟大建中汤证的鉴别:大建中汤证患者整个腹肌菲薄,我们把手放在患者腹部上轻轻地移动,就会感到肠的蠕动,有时甚至用肉眼都可以看得到。

    ④黄芪建中汤证跟补中益气汤证的鉴别:补中益气汤证消化道的症状可能会明显一点,并且“短气”也非常明显,一般整个腹肌比较软,很少有腹肌痉挛的现象,腹痛也不多,腹证有轻微的胸胁苦满。

    ⑤黄芪建中汤证跟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的鉴别: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主要出现“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胸满烦惊是它的特点,同时腹部悸动比较严重,还有识得最重要的“胸胁苦满”,它们之间也就不难鉴别。

    小建中汤以津液不足为主体,同时又有一种虚寒的症状和一种血流的不畅所组成的一个方证。这个方证可以从条文里面反映出来。

    418页:小建中汤证一般是津液不足,血不足的话就要用当归、芍药、麦冬这一类,津液不足也包括芍药、麦冬、沙参这一类。 血的不足,更重要的就要加上地黄这一类,如六味地黄丸里面用的药物有怀山药、山萸肉、熟地。熟地就是地黄,既能够补血,补精又能补津。

    小建中汤应是温阳养津剂,六味地黄丸是滋阴剂。

    425页:半夏类的呕吐,呕吐到最后都有痰涎类的东西呕吐出来。

    半夏类方证吐出来的比较清稀、像水一样,一般都是用半夏干姜这一类。

    426页:是白的、不粘,也不是水一样,用半夏类方;吴茱萸汤证吐出的涎沫是很黏的。

    429页:吴茱萸汤一般治疗干呕、吐涎沫、头痛、肢冷、胃口不好、心下痞硬。

    430页:吴茱萸汤证针刺上星和百会;熏灸中脘、足三里。

    433页:唾液:如果是混浊、黄的偏于热的比较多;清白的,属寒。如果既混浊,颜色又是白的,还是偏于寒饮,就是浊饮。第二个是气味:一般讲寒性的都没有什么味道,或者有腥味,鱼腥的味道;热性的,一般就有臭味,秽臭的味道,颜色也偏黄。第三个是黏稠度:热性的痰饮大部分都是黏稠的,寒饮的黏稠度比较低,一般都是稀薄的,但是“内有久寒者”的寒饮也可能是黏稠的。上面病例的痰液是清水一样,但是有腥味,也是痰浊。后面讲课的病例中也讲到,痰涎虽是黏稠的,但颜色是白的,同时没有什么气味,故还是属于寒性的痰浊。

    436页:黄连阿胶汤是少阴病,一般是脉微细,但欲寐。“脉微细”没问题,像这种虚证一般是脉微细,不过有时候也会脉细数。“但欲寐”是一种虚衰的精神状态,它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正常的疲劳想睡,白天也想睡,只想躺着不动,倦卧;另外一种是虚性的兴奋,这当然是虚衰以后造成的假性兴奋,天天睡不着觉,颠来倒去睡不着。

    437页:治诸失血,心悸身热,腹痛微利,身体困惫,面无血色或面热潮红,心中悸而烦,不得眠,黄连治疗心下和胸部的热,黄芩治疗心下及肠道的热,所以下利用黄芩汤,黄连汤不治疗下利。

    438页:黄连阿胶汤的药物组成分析:一个是黄连黄芩基,治疗精神不安、心悸兴奋的状态,包括不能睡觉;另一个是芍药鸡子黄阿胶基,芍药改变体内津液的欠缺,和鸡子黄、阿胶配合能补养身体,增强体力。一组是补养身体的津液不足,一组是治疗精神不安、兴奋的状态。

    439页:黄连阿胶汤疾病谱:肺炎、伤寒、丹毒等感染性疾病;亦用于治疗癔症、神经官能症、高血压等神经性疾病;治疗肠炎、直肠溃疡出血,以及小便淋沥、小便出血等各类出血性疾病;干燥综合征。

    热和痰、水结合在一起的大陷胸汤证的烦躁,那才是实烦。栀子豉汤证的烦只是单纯气分热所造成的,没有跟其他有形的病理东西交织在一起,所以称为虚烦。虚烦并不是人体虚。而黄连阿胶汤证是真的虚证了,就是阴虚、体液虚,所以把它放在少阴病里面讨论,它是阴证造成的一种虚烦。

    441页:黄连阿胶汤证,就是外感热病,出现脑功能障碍。而杂病出现黄连阿胶汤的症状,也会牵涉精神方面的状况。黄连有保护和促进大脑皮层机能的作用。黄连阿胶汤能治疗慢性的疲劳综合征等杂病。黄连解毒汤治疗脑血管障碍后遗症20例,有效率达到70%。黄连解毒汤主要是黄连),能使整个脑子平均血流量增多,能增加瘀血灶周围的血流量,缩小梗死范围。黄连阿胶汤治疗脑血管痴呆症。治疗健忘病证。

    446页:黄连阿胶汤证针灸治疗:间使、太溪、涌泉,太溪是足少阴肾经的原穴,涌泉是足少阴肾经的穴位,间使是手厥阴心包经的穴位。沿着前臂掌侧曲泽和大陵的连线按压,到间使的旁边,有个极痛的痛点,不是间使,就当是间使。内关和大陵之间,靠近间使,非常痛,两边都有,太溪、涌泉 每天按压两边间使各2次,每次1分钟。

    447页:黄连阿胶汤治疗中风头晕加生地、天冬。

    448页:黄芩本身不治疗腹痛,而黄连是可以治疗腹痛的,所以留黄连而去黄芩。

    449页:猪苓汤证:是一种病由于各种处理不当,或者疾病的发展,下利了较长时间,人体体能已经消耗,津液不足,但是水饮还停滞,内在还有热,这种热还在消耗着水饮,同时这个热也造成了停滞的水液带有热性。现在出现了水液泛滥,向上迫肺的咳嗽;影响胃导致呕吐;造成了人体水的整个不足,津液不足,从而口渴;同时影响到心、脑,出现心烦不得眠(由于津液不足)。

    猪苓汤的药物组成:猪苓、泽泻、茯苓、阿胶、滑石。

    451页:腹诊腹肌中度弹力,心下有痞,但不硬,压下去有紧张但不硬,压到下面也是这种感觉,整个腹肌都有弹力不足的感觉,心下弹力强一点。下腹部膀胱三角区按之紧张、痞硬、疼痛。

    452页:猪苓汤证应该是口渴、小便不利、睡觉不好、心烦、腹肌稍软中度弹力;小腹这个位置,即膀胱三角区出现肌肉紧张、痞硬压痛;小便不利主要表现在很难解、痛、烫,不像五苓散证的小便不利是尿量少等。膀胱炎在急性期间有发热,不是急性期则没有发热,但是排尿障碍,主要表现为有特别的刺痛,膀胱刺激性症状比较明显,口渴,特别是小腹膀胱部有压痛,甚至有血尿,这种情况首选猪苓汤。

    五苓散证,它也是口渴、小便不利,但是一般五苓散证小腹部位不会有压痛和胀满,同时小便不利只是尿量不足,与猪苓汤证的小便艰难、不利是完全不一样的。

    453页:猪苓汤证与龙胆泻肝汤证的腹证也是有区别的。龙胆泻肝汤证的腹证,整个比较充实,弹力比较好,假如腹部弹力分五级的话,它是五分、四分,而猪苓汤证就是三分、两分。还有,龙胆泻肝汤证的腹证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腹直肌外面特别紧张敏感,并有轻微的胸胁苦满。龙胆泻肝汤证除了口干以外,还有口苦,甚至有眼睛充血,头痛,脉象比较有力 。

    白术可以造成腹部胀满,腹部胀满是不能用白术的,人参汤方后注“腹满者,去白术,加附子”。

    456页:滑石的功能是利尿,同时还有吸附性和覆盖性,即在黏膜上面覆盖、吸附,可以想象滑石粉很细腻,可以把黏膜覆盖住,或者说吸附在黏膜表面。

    458页:猪苓汤证针刺的穴位间使、天枢、中极、阴陵泉、三阴交。 中极是任脉上的穴位,只有一个,其针刺深度不要太深,一般1寸左右。上述的其他穴位一般针刺1.5~2寸,要强刺激,还要留针,每过5分钟捻转、提插1次。在这里间使主要起治烦、退热的作用;天枢调整整个消化道水的代谢;中极、阴陵泉、三阴交可以通利小便。

    460页: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而胃酸缺乏者,常在辨证用方的基础上加入瓦楞子、乌贼骨等止酸之品,以促其胃酸分泌,临床达到治本的效果。

    466页:桂枝人参汤的临床治疗目标是:心下痞硬,小便不利,或急痛,或者胸中痛,这几个构成了人参汤证的症状,上冲急迫强烈的症状,就是桂枝人参汤证的特异性症状。

    467页:悸动、心悸、呕、咳、喘、吐、脸红、头汗、奔豚、上气、呃逆、反酸、头晕、眼花、心下逆满等,都属于气上冲的临床表现。

    468页:人参汤证的脉证:口水多,悸动,小便不利,胃口不好,心下痞硬,下利。

    471页:在桂枝人参汤证基础上出现浮肿症状,转方到真武汤。

    472:真武汤证:艾条熏灸气海、天枢、中脘、足三里。

    桂枝人参汤与人参汤证鉴别。二者共同的症状是口水多,小便不利,水样腹泻,腹肌软,心下痞硬,心下悸动,这些都一样的。不一样的是桂枝加人参汤证存在上冲的症状,出现耳鸣、头痛、头晕、头汗、恶风,这些应该看作是桂枝证的症状,可以把它与人参汤证鉴别开来。

    473:桂枝人参汤证的滞水是一种停滞的寒性水饮;真武汤不是停滞的,而是动摇型的一种水饮,它会出现站也站不住、肌肉也会润动、头晕得非常严重、肢体动摇等症状,腹证有明显的心下悸动。

    桂枝人参汤证的一些表现如疲劳、胃口不好、腹肌软,跟补中益气汤证非常像。补中益气汤证有个特点是疲劳的时候眼光特别停滞,讲话声音特别低微,这位女患者虽然疲劳,但是讲话声音听不出低微。补中益气汤证另一个非常重要的症状,四肢特别的疲倦;

    474页:补中益气汤证是肚脐上跳动,而桂枝人参汤证是心下跳动。

    六君子汤鉴别:六君子汤证有胃口不好、大便溏薄、腹肌软、胃中有振水音、轻度心下痞、轻度心下悸动,这些与桂枝人参汤证很像;理中汤证有形寒肢冷,六君子汤为气虚,没有形寒肢冷。

    芎归胶艾汤方证有几个特别不一样的点:一是四肢烦热,而桂枝人参汤证一般来说四肢是凉的,严重的时候是冰的;芎归胶艾汤证的腹肌虽然也是软而无力,但是下腹部有抵抗感或者深部压痛感,因为有瘀血在里面,所以芎归胶艾汤有四物汤在里面。有出血倾向,手脚凉,又出现食欲不振、腹壁软,这些症状都一样。归脾汤证的大便不是水状的,即使偏溏软,也是泥一样的。归脾汤证一般会有失眠、健忘,而桂枝人参汤证不至于出现睡眠障碍。

    475页:炙甘草汤证的皮肤干燥、手脚烦热,是人参汤证和桂枝人参汤证所没有的。其次是炙甘草汤里面有一个麻子仁,因此它是治疗大便干结的。还有一个是最容易抓住的,就是脉象偏快或者结代,这是人参汤证所没有的,当然有时候炙甘草汤证的脉象也不一定有结代,但是它一般会偏快一点。炙甘草汤证心下悸动的程度比桂枝人参汤证要严重得多。

    480页:冰的东西一吃下去就会腹泻、胃痛,就可以用理中汤,其他症状可以不管。如果出现浮肿,可以服用五苓散。

    495页:中脘有明显悸动。至阳穴有压痛。阳陵泉有压痛,按压之后胸闷稍有解除。

    496页:半夏泻心汤证也有咽喉堵住的样子,有“梅核气”的症状。 区别是半夏泻心汤证有心下痞硬,有肠鸣,还有时不利,这些半夏厚朴汤证一般都没有。丹栀逍遥散证,也有咽喉塞住、“梅核气”的感觉。患者讲的很多这里那里的不舒服,但检查都是正常的,西医认为是神经官能症中的一种。

    还治失眠,丹栀逍遥散证还有整个肩部有坚硬不舒服的感觉,是半夏厚朴汤证所没有的。交叉寒热,一下子冷一下子热,总感觉对气候变化敏感,腹壁也是软的,肚脐上面的跳动比较明显,而半夏厚朴汤证是心下的悸动,腹证:左边肚脐下有抵抗、有压痛,这个位置大概是肚脐和髂前上脊这个连线的中点以及离肚脐 1/3位置。

    497页:甘麦大枣汤证也会出现咽喉里“梅核气”样异物感,特异性的症状,即一种急迫紧张感,这个人做事情总想一口气把它做好,哪怕一点什么小事,他也非常紧张,腹壁也是虚的,一片虚的症状,但它是一种紧张性的虚。情绪容易波动且很厉害,有时候甚至悲伤想哭,忧郁,有时候老想伸欠,就好像我们睡之前想睡的那种感觉。会有胸中闷但有时候喜欢喘大气,但深呼吸几口就可以了。甘麦大枣汤证的腹证就是右边腹直肌特别紧张,左边只是有一点紧张,肚脐上面有好多地方在跳动,甚至有时候四肢会出现肌肉痉挛,那种急迫紧张感也会造成肌肉出现痉挛这样的现象,半夏厚朴汤证的跳动一般都是停留在中脘以上。苓桂术甘汤证,咽喉里面也经常会出现“梅核气”,有一种体位性的头晕,整个心里面自己一直在那里摇,易心慌心悸,而不是心下的跳动。心里边就感到自己有点心慌心悸,另外还有振水音。苓桂术甘汤证的腹壁整个弹性还是比较好的。

    498页:抑肝散与其加半夏陈皮方证里也有咽喉异物感。

    499页:《金匮要略》水气病篇所云:“问曰:病者苦水,面目身体四肢皆肿,小便不利。脉之,不言水,反言胸中痛,气上冲咽,状如炙脔,当微咳喘,审如师言,其脉何类?”条文是论述半夏厚朴汤证。论述了半夏厚朴汤对水肿等症状的证治。

    502页:他说体质虚的人,脉象又弱,胃里面有振水音,有小便不利的倾向,主诉是水肿。假如以水肿为主诉,而咽喉里面有异物感的人,就可以用半夏厚朴汤。半夏厚朴汤的应用范围也就是水肿、小便不利胸中痛、咽异常感、咳喘等。

    504页:厚朴可以治疗胸部和腹部的堵气。

    苏叶对颈胸部的闷、总有堵住异常的难受感有特殊作用。

    505页:通过咽喉里这个非常重要关口堵住、狭窄的感觉,反映全身的精神上的气的不利,而气的不利又导致水的不利造成水肿。

    507页:水气上冲堵塞咽喉之通道,出现以上症状。用苓桂术甘汤通阳利水降冲,水寒之气平复,则诸症自愈。用苓桂术甘汤治疗本病,必须抓住水气上冲的典型色、舌、脉、证,方能效如桴鼓。上冲厉害的,从小腹一直要冲到胸,甚至冲到咽喉,到咽喉后自己会降下来;上冲比较和缓的,不怎么强力的,没有明显的上冲,但会感到头痛,项强、背部僵硬这也可以看作是气上冲的一种表现。

    521页:表阴证有水饮,腹证出现心下有悸动,用麻黄附子细辛汤。细辛能祛痰饮,能治疗心下悸动。

    524页:有时候患者体温很高,但是他自己一点都没有感觉到发热,这还应该算是恶寒的。 体能差的老人感冒,不管发不发热都用这个方子;还有支气管炎、支气管炎哮喘,出现精神特别差的,或者脉象特别弱、沉的,也要考虑这个方子;还有一些老人、产妇,体能差,精神差,出现带状疱疹的患者。

    525页:附子汤证的背恶寒灸大椎七壮,四逆汤证加灸关元。

    526页:临证时不要全部以外表的症状作为一个终点,这只是一个起点,可以作为一个条件,还有一些细节需要进一步探究。

    529页:当归芍药散就是要抓住患者有贫血、浮肿这样的倾向。这样的患者脸色一般不华,或者白,或者黄,总之没有血色。

    530页:散剂:当归3g,芍药6g,茯苓、白术各4g,泽泻、川芎各8g,用一杯老酒服下,一次的量2~3g;煎剂:当归、川芎、白术都是3g(我一般都用它的3倍多-10g),芍药、茯苓用5g(我都是用15g),泽泻4g(我用12g)。当归、川芎、芍药治疗因血液不足而造成的循环障碍,即血虚兼血瘀;茯苓、白术、泽泻治疗水的代谢障碍,也就是水饮停滞。这个病证应该是血虚、血瘀、水饮这样三种情况混合在一起,其中血瘀是以下腹部的病变作为重点,所以患者一般会在整个下腹部,特别是左下腹部感到有压痛,这种痛有时候还喜按压,也就是说瘀血停留的位置往往是左下腹区域。水饮在心下部。

    531页:当归芍药散腹诊:整个腹肌弹性都比较差,假如按五分算的话只有1~2分,心下有动悸并且有振水音。左边的小腹部有疼痛,有抵抗力;通过经络按诊,发现左边腹结、筑宾、血海这几个穴位有压痛,也就是说左小腹部压痛的位置相当于左边腹结周围的穴位。

    532页:一般偏于左边有压痛,但没有抵抗力,甚至压在那里还觉得有点舒服。下腹部的疼痛并不是当归芍药散证所独有的,桂枝茯苓丸证、大黄牡丹皮汤证、桃仁承气汤证、温经汤证、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证和真武汤证等也都会有相似的症状, 最常见的这7种方证。

    桂枝茯苓丸证左小腹有压痛,是抵抗性的压痛。

    大黄牡丹皮汤证,一般是右边小腹有强烈的压痛,同时有抵抗,体能充实,没有失眠、心悸等精神方面的症状。

    533页:桃仁承气汤证,左小腹部有强烈的压痛和抵抗,体能是充实的,同时小腹急结这个非常特殊的症状也和当归芍药散证不一样。

    温经汤证也是腹部软弱,但是小腹部有膨满和不适的感觉,有轻微的压痛。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证的小腹部疼痛,下腹部周围有压痛和寒凉的冷感,可以摸到梭状的抵抗,这个就比较明确了。整个腹部软弱,但是腹壁还是比较紧。

    534页:腹诊:全腹都是比较软的,集中在左边小腹部有压痛,但是没什么抵抗,久按还感到舒服,并且喜欢暖和。处于虚的状态,精神不好,贫血貌。第二,是月经不调。 月经量少,有痛经,有的还有闭经、子宫出血。

    当归芍药散与桂枝茯苓丸证、真武汤证、桃仁承气汤证、温经汤证、当归建中汤证以及芎归胶艾汤证进行比较、鉴别。

    当归芍药散证,患者脸色苍白,消瘦,贫血貌,皮肤干燥,月经量少色淡;桂枝茯苓丸证,脸色暗红,下肢冷,皮肤干燥,月经色暗,有血块等。桂枝茯苓丸证偏于实证,而当归芍药散证偏于虚证,从精神面貌、体能都可以辨别开来。

    真武汤证与当归芍药散证的腹肌弹性差,而且都有脐部的悸动。但是真武汤证没有脐部与左小腹的压痛。真武汤证是形寒肢冷比较明显,当归芍药散证的贫血状态比较明显。

    535页:桃仁承气汤证的患者体能壮实,腹肌弹力强,左少腹部拘急与抵抗性的压痛。当归芍药散证的腹肌弹力都是软弱的,脸色苍白,消瘦,贫血貌,皮肤干燥,月经量少色淡。

    温经汤证与当归芍药散证都是月经量少,也是贫血貌,也有恶寒,腹部弹力也是软弱的,小腹部也有轻微压痛等相似的症状,但温经汤证特有的口唇干燥、手掌热,就可以跟当归芍药散证分别开来。

    当归建中汤证跟当归芍药散证也很像 当归建中汤证腹壁有膨满感、绷紧感、紧张性的感觉,而当归芍药散证腹肌弹力偏于软弱、是松弛性的感觉,同时脐周有悸动。当归建中汤证是偏于紧张性的虚证,而当归芍药散证则是一种松弛性的虚证。

    当归芍药散证非常接近的就是芎归胶艾汤证 两个方证都有心悸、失眠这一类神经性的症状,但是芎归胶艾汤证会出现四肢烦热,它没有水饮停滞的症状,如腹诊时没有振水音,腹部的悸动也比较少。

    539页:温经汤使黄脸婆改变过来。温经汤证也是贫血、恶寒、腹部软弱的,小腹部也有膨满感、不适感及轻微的压痛,也有月经不调、月经出血。能够辨别的就是它有口唇干燥、手掌烦热,一种内热、血热之类的症状,这跟当归芍药散证完全不一样。

    540页:肾气丸证有浮肿,腹肌也软,精神不好,有贫血貌,与当归芍药散证很像。但是它有个很不同的地方,就是小腹部特别无力、拘紧,甚至出现一条正中芯证,同时还有口干的症状,这个可以辨别。

    542页:吃当归芍药散胃不舒服的人,一般加红枣,假如加红枣吃下去还是不舒服,那就改吃逍遥散。

    543页:当归芍药散治疗目标就成了头晕、头重、小便不利、头痛、心下悸动、腹中软、腹肌左边压痛,甚至左边压痛没有抵抗这样一系列症状,整个是一个贫血貌。他说当归和川芎两味药都能够改变血液的循环,但当归主要是改变下肢的,同时能够驱赶下肢的冷,川芎主要治疗上半身的,治疗头痛、头重。川芎治疗头痛应该是很有根据的,特别是治疗血液循环不好的偏头痛。

    544页:一是水饮,主要是心下或脐周的振水音,以白术、茯苓、泽泻为主;二是血虚、血瘀,是以下腹部的病变为主,主要是川芎、当归、芍药。血虚、血瘀以及水饮这样三者连起来,就呈现全身性的症状,出现脸色微黄、苍白或者贫血貌,精神差,皮肤干燥,同时出现腹肌的软,脉象沉弱,以及左边的小腹压痛、心下或脐周悸动,整个人是偏于消瘦而出现瘦弱的这样一种贫血貌。

    546页:胸胁苦满叩其两边胸胁,右边敲击有疼痛。

    桂枝汤类方:桂枝汤、小建中汤、温经汤、炙甘草汤、桂枝加龙骨牡蛎等,都是腺病质体质。

    547页:腺病质体质:人比较瘦弱,抵抗力比较差。

    炙甘草汤证:治虚劳不足,汗出而闷,脉象结悸,行动如常。

    治肺痿,涎唾多,心中温温液液。

    552页:呼吸急迫,同时有失眠、口渴,这都是津液不足的表现;皮肤干燥、手脚的烦热以及鼻衄也是津液不足的表现。人体处于这种状态下,腹肌是软弱的,心下有痞硬,但是这个痞硬压下去是没有抵抗的,是虚性的心下痞硬,还有心下悸动比较明显。

    与木防己汤证的鉴别,上腔静脉瘀血,造成脸部的经脉都瘀血了,所以其人脸很黑,心下痞硬,其程度到了痞坚,有强实的抵抗。炙甘草汤证的心下痞硬,抵抗力很差,压下去就松。木防己汤证的心下痞硬就很硬, 肝脏瘀血、胃底静脉瘀血,这里表现出来腹部胀满。

    553页: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证进行鉴别。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证也有心悸心慌、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这样的症状,但炙甘草汤证一般出现胸满烦惊是比较少的。两者最重要的鉴别点有两个,一个是胸胁苦满,这是炙甘草汤证所没有的;另一个腹壁是中度的弹性,而炙甘草汤证腹壁是软弱的。

    三物黄芩汤证主要是手脚烦热,跟炙甘草汤证有点相似。炙甘草汤证的手脚烦热是由于整个体能非常差,人体的阴液不足所造成的虚性内热。三物黄芩汤证也有虚证,甚至有时候看上去也是贫血的样子,有口渴,那怎么鉴别呢?鉴别点就是,三物黄芩汤证有下腹部不仁(少腹部的肌肉感觉迟钝而麻木),就像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证、肾气丸证一样,下腹部是不仁的。这样就鉴别开了。

    557页:实证方面要考虑到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和白虎加桂枝汤证。中间要考虑丹栀逍遥散证,还有十六味流气饮证,它是治疗甲状腺肿大的,特别是妇女常用方加味逍遥散,就是丹栀逍遥散,对于月经异常,又出现失眠、口渴、头痛、站起来就头晕这样一种情况,他认为要考虑使用,甲状腺功能亢进的女性患者很多时候都符合这个证。他的这个认识给我们提了醒。

    虚证第一个要考虑的就是炙甘草汤证,还有大便腹泻、肠鸣的甘草泻心汤证。因为按照现在炙甘草汤证一个非常重要的症状就是心里不安,不安就包括心慌心悸,还有睡眠不好,这些都是不安的症状,只要同时有肠鸣腹泻,有心下痞硬就可以用。还有半夏厚朴汤证就是针对咽喉部位不舒服,有比较明显的情绪不稳定。还有一个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也有桂枝甘草汤证的脉结代、心下悸动喜按这样一种状态。

    558页:炙甘草汤证,选通里、心俞,轻微的刺激就是一种补法,而强烈的刺激就是一种泻法。

    561页:如风湿病、中风病的患者都能看到这种身重不可转移的情况,这种假如腹诊摸到腹部肚脐上有悸动,有胸胁苦满的情况,就要考虑是不是要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562页:胸部有压迫感,整个肚脐上下游悸动,都可以考虑用这个方。

    563页:胸部动悸就是心跳快了,腹部动悸就是按压腹部的主动脉有强烈的跳动,主要是腹部内脏神经丛的亢进所造成的腹部主动脉跳动。小柴胡汤证,再加“胸腹有动”,应该是龙骨、牡蛎;“烦躁惊狂”,是桂枝、茯苓、龙骨、牡蛎这4味药;“大便难”,当然是大黄;“小便不利”,则是桂枝、茯苓、龙骨、牡蛎,跟那个“烦躁惊狂”的4味药是一样的。

    565页:你不要问是不是忧郁症,那就等于已经定下了一个病名了。如果对一般患者就说是忧郁症,他再看看电脑里边讲忧郁症有不少自杀的,这些都会对给患者增加惊慌恐惧,所以即使是也不能直说,要从心理上让他放松。

    568页:温清饮,是黄连解毒汤加四物汤,治疗一种不安,这与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的不安有什么区别呢?这种不安脸上会充血,脸很红,因为里面有黄连解毒汤,是治疗一种充血性的疾病;同时容易发作口腔溃疡、皮肤干燥。温清饮证还有手脚烦热、下腹部轻度压痛,方里有当归、川芎。

    569页:温胆汤有晕车恐高。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证还有一个非常典型的腹证,就是肚脐下正中芯证,有铅笔那么粗的很硬的东西,但摸着不痛只是碍手,所以方子里边有芍药、甘草;而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只是小腹无力。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一般使用的穴位是内关、间使、阴陵泉、足三里、中渚、内庭、大椎、大包,针刺手法都是强刺激。其中内关、间使针对胸痛、惊烦,甚至谵语这些症状;阴陵泉、足三里、中渚通小便;内庭,在这里是清胃热的;大椎、大包,治疗一身尽痛。

    573页:长期咳嗽不好的,用四逆散治好了;有的人心悸长期不愈,但有手凉,同时出现腹证,腹直肌紧也用四逆散,加上桂枝,这样也把它治好了;有的人小便不利,这个小便不利就很多了,膀胱炎症、尿道感染这一类有的非常难治,特别有的妇女检查为尿道膀胱综合征,这些经常就是用四逆散加茯苓进行治疗,腹中痛涉及的面就更多了,不仅仅是消化道的,甚至结石,包括肾结石在内,用四逆散加附子,后人往往四逆散和大黄附子汤一起用,效果也非常好,特别是对肾结石。

    574页:“或泄利下重”,就是长期的直肠炎、结肠炎、结肠溃疡这一类非常顽固的腹泻,假如是四逆散证的话,用四逆散效果也特别好。 运用四逆散治疗顽固的痢疾,效果非常好。 一般加薤白。薤白有两个作用:一个是治胸痹,如瓜蒌薤白白酒汤;一个就是治泄利下重,加在四逆散里面,假如碰到一个患者的脉象有弦紧、四肢冷、泄利下重,人不是很虚,前提条件不是虚的证,就可以用四逆散加薤白,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小便不利,四逆散加茯苓,再加桔梗疗效好。

    575页:有胸胁苦满,其苦满的程度也在这两个方证之间。还有心下痞、不硬,这是气痞,气机停滞在这里。特别典型的就是两条腹直肌好像木棍一样,从肋弓下一直拉到耻骨这么长,都有两条棍子一样夹在肚脐的两边 抓住腹肌弹力中度以上、胸胁苦满、腹直肌好像两根木棍一样这三点。

    576页:四逆散证针刺治疗穴位:神门、交感、肝俞、肾俞。

    577页:医生都可以从每一个患者身上看到医学的奇妙,当出现这种非常奇妙的生命体治疗现象的时候,你会对自己的事业感到热爱。

    578页:肾结石出现一种恶寒,不仅仅是手冷,痛起来可能全身都恶寒,大便秘结,很多时候用大黄附子汤和芍药甘草。

    579页:胸胁苦满,加上四肢冷感、腹部弹力中度、腹皮拘急、两条腹直肌显著挛急紧张得像木棍一样,非常的紧,这就是四逆散证。

    582页:枳实和白术配在一起,可以排掉停在心下的水,就是对中空器官的运动起增强的作用。

    583页:芍药甘草汤能够治疗腓肠肌疼痛,后来发现它对整个内脏中空组织的痉挛、腹痛、背痛、肌肉的痛以及内脏的痛都有作用,只是对心肌的疼痛要去掉芍药。后来又发现枳实芍药散,柴胡也能够对这种疼痛和精神上的忧郁有用,就把柴胡也加上去。

    584页:四逆散的主症应该是脚上、手上都有出汗,同时腹部的腹直肌痉挛拘急,这样才能比较明确地做出诊断。

    592页:发热口渴、下利、大便黏臭、心下痞,颈部的强硬,葛根黄芩黄连甘草汤。

    593页:颈部疼痛,背腰腿部总觉得不好,既有一种葛根汤的证,又有葛根芩连汤的证,葛根芩连汤证主要是大便黏臭,而葛根汤证的下利是不黏臭的,葛根汤和葛根芩连汤合起来,治疗类似于符合这两个方证的颈部、肩部、腰背疼痛,临床效果很好。

    594页:葛根芩连汤证的针灸穴位一般是取合谷、足三里、内庭、天枢、大肠俞、小肠俞、中膂俞。针刺手法除了天枢,其他穴位一般都有比较强烈的刺激。天枢则既要刺得浅,刺激也要轻微。如果腹痛严重、下利严重的时候,天枢这个穴位不可以针刺。取合谷、足三里、内庭这些穴位是为了清肠的热;天枢、大肠俞、小肠俞与中膂俞则是直接刺激肠部的神经,制止肠的蠕动。

    598页:有表证不能用地黄。

    599页:治疗无效的原因可能有:①对药物的分量、比例没注意;②这样的病证,如果有表证的因素,先解表,再治疗,可能效果也会好一些;③我所治好的病例,带有极大的偶然性,因为当时我是看到症状就用了这个方子,并不是真正全面掌握了这个方证后才用的。

    600页:临证时,并没有进行症状的鉴别,就马上套上去,故治好纯属偶然。正因为这个偶然,让我把方证辨证看成了一个很简单的东西,只要一个症状套住,就可用这个方,病就会好。这是把方证辨证看得太简单了,因此多数治疗无效也就不奇怪了。

    三物黄芩汤证腹肌柔软,还有一个特征是小腹不仁。这一腹证与桂枝加龙牡汤证、肾气丸证是一样的。

    602页:三物黄芩汤证的样子,口苦、口干、口渴,头痛是没有表证的头痛;咽喉干痛,胸闷、胸满,大便结,小便黄,舌红少苔,脉象弦细数,细数就带有阴虚内热的状态;腹肌软弱。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三物黄芩汤证。假如是这个方证,而吃这个方子胃不好的话,可以改用小柴胡汤加干地黄。

    609页:小陷胸汤证:口苦、口臭,胸部有压迫感;脉象属于滑脉,条文说是浮滑,但临床多为滑脉;舌红苔黄;心下压痛,这个非常重要,这个压痛,压下去真的是痛,有抵抗的痛,范围面积不会太大,假如太大超越了心下,一直到中脘,一直到肚脐,甚至到小腹,那就不会是小陷胸汤证,而可能就是大陷胸汤证了。它的腹壁肌肉弹力比较好,假如是大陷胸汤证的话,不是弹力的问题了,而是压上去像板一样的,严重的甚至有反跳痛,两者的鉴别还是比较容易的。小陷胸汤临床上我大都是和大柴胡汤或小柴胡汤联合使用。

    610页:小陷胸汤用量:黄连5g 瓜蒌15g 半夏12g 

    619页:大陷胸汤与大承气汤鉴别:虽然都是腹部疼痛,胀满拒按,但是大承气汤证不会出现像板块一样的疼痛,也不会出现反跳痛这一类腹膜炎的症状,可以分辨清楚。

    假如体能不好,精神不好,脉象不好,那就绝对不能用的。应该用桂枝加芍药汤、小建中汤、大建中汤。

    621页:处于大小陷胸汤之间的方证用:制大黄10g 芒硝10g 厚朴10g 枳壳10g 莱菔子30g 瓜蒌皮30g 

    624页:温经汤是由芎归胶艾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吴茱萸汤、桂枝茯苓丸、炙甘草汤组合而成的。

    下血之症(就是子宫出血或者月经量多这一类症),口唇干燥、手脚烦热、上热下寒、无腹血块者可用之。若有癥块,血下不爽者,子宫出血量不多、淋漓不止的,可以用桂枝茯苓丸。假如更严重,即癥块更大,淋漓不止更严重的话,就用桃仁承气汤。这里就把这个方的运用与核仁承气汤、桂枝茯苓丸进行了鉴别。

    625页:温经汤的治疗目标:第一是月经有障碍;第二口唇有干燥;第三手脚有烦热;第四下腹部有膨满感或者下坠感。下腹部有寒冷指腰冷腹冷这一类,上表部有血热指 手脚烦热、口唇干燥、舌红。腹诊:深部按压上去有不适感觉,同时腹壁是偏软的。

    626页:吴茱萸人参半夏生姜基主要就是针对呕吐、下利,或者人体小腹部的久寒;桂枝芍药甘草基主要治疗心悸、心慌、上冲以及整个腹部拘急疼痛;当归川芎牡丹皮基,能活血补血行血,治疗血虚瘀阻;阿胶麦冬基针对的就是阴血不足造成阴虚血热,出现口唇干燥、手掌烦热。温经汤主要由四个药基组成:吴茱萸人参半夏生姜基、桂枝芍药甘草基、当归川芎牡丹皮基和阿胶麦门冬基。

    629页:泻心汤,黄连、大黄这类的泻心汤也治疗月经量多、子宫出血,大多是动脉性出血,而我们用当归、川芎、丹皮这一类方药治疗的多属于静脉性出血,需要鉴别。

    634页:第一,血证,就是指出血,川芎、当归、丹皮、芍药这4味药针对各种各样的出血证。这种出血证一般是血虚又有瘀血。第二,久寒或者吐利,主要是吴茱萸、生姜、人参、半夏。第三,腹部的拘急,甘草、芍药。第四,手脚的烦热,主要是桂枝、甘草、麦门冬。第五,唇口的干燥,主要是人参、阿胶、甘草、麦门冬这4味药。上表部有血热,而下腹部是寒冷的、血虚的,有瘀血停滞的月经量多的患者,我一般灸中脘、关元、肾俞、脾俞这4个穴位,同时针刺内关、足三里、太溪。

    635页:这个方就是吴茱萸汤和麦门冬汤组成,其作用是温胃补虚,从胃入手,而胃就是生化之源、气血之源。

    636页:平胃散:苍术、厚朴、陈皮、甘草、生姜、大枣。

    639页:平胃散辨证要点:第一点,舌苔白的,又厚又腻,一直退不掉;第二点,头、四肢、身体感到困重;第三点,腹部整个胀,不光是胃胀。患者同样是舌苔厚腻、头身困重、腹部胀满,假如有发热,就要用三仁汤;不仅有发热,又有咽喉痛、肿,口臭,那就用甘露消毒丹;若兼有呕吐,又有怕风,就用藿香正气散。

    641页:香砂六君子汤证是偏于虚的,但也有实的内容,所以用了陈皮、半夏、木香、砂仁,只是虚多实少;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应该是实多虚少;而平胃散证相比较应该是偏于实证。

    642页: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的舌苔也是白黏的;精神方面比起平胃散证来要稍微差一点,比香砂六君子汤证又强一点;特别是在腹肌上,摸上去是紧张的,但是深压的时候又感到有点抵抗力不足,有点空虚的样子。平胃散证手脚是沉重的,香砂六君子证手脚是无力的,而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手脚是不安的。平胃散证的舌苔是白厚而黏,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的舌苔白黏但没有那么厚,香砂六君子汤证舌苔白而不黏。

    643页:如果有食滞,食物停滞在里面,肚脐周围可能就会有压痛,第3胸椎下面压上去很痛,身柱有压痛。

    644页:平胃散调节肠道的作用胜过调节胃的作用。苍术主要通过利尿和把肠道的水让胃肠再吸收到血液里面而治疗下利;厚朴主要消除整个腹部的胀;陈皮的一个作用是帮助厚朴行气,另外一个作用是增加食欲。平胃散证的原因一个是气滞,一个是湿阻,但临床上有的是气、血、痰、湿、寒实都混在一起,这就叫五积散证。

    646页:平胃散证针灸的穴位,针刺内关、足三里、阴陵泉,通过针刺这些穴位,调动脾胃的能力,消除停滞在消化道内的水饮、痰湿。一般用强刺激手法。也可以配合艾条熏灸中脘5~10分钟,每日1次。这样的针灸治疗,再配合平胃散就有比较好的疗效。

    652页:第一个要看看调胃承气汤、大承气汤这一类方证有没有呃逆;第二个就是橘皮竹茹汤证,除了呃逆以外,还有什么其他症状;第三个是橘皮汤,就是橘皮、生姜;第四个,小半夏汤;第五,生姜半夏汤;第六,吴茱萸汤;第七,大柴胡汤;第八,丁香柿蒂汤;第九,四逆散;第十,旋覆花代赭石汤。把这10个方子从呃逆这个角度重新做一次对照鉴别。

    二陈汤证的针灸,一般针刺选择内关、足三里、丰隆,用强刺激,目的是调动脾胃能力,化痰。可以艾条熏灸肺俞和睥俞,一般每个穴位5分钟左右。

    655页:除了有二陈汤证之外,还有嘴唇干燥,大便偏溏时才能加乌梅。

    658页:乙字汤证:1、患者应该有胸胁苦满或者胆区有叩痛;2、一般有口苦口臭,大便闭结,小便黄;3、腹肌应该中度以上的弹力,不能够太弱,虽然中度弹力,但是在小腹肚脐部一般没有压痛,假如有压痛就要加上祛瘀血的药物。手太阴肺经的郄穴孔最穴有压痛,如果在此穴周围压到痛点的话,每天按压2~3次,一次1分钟,可以缩短疗程,非常有效。

    662页:乙字汤证针刺的穴位一般选择孔最,这是痔疮的敏感点。行针刺放血或者用指压都可以。 还有阳陵泉、内庭、承山、委中。阳陵泉、内庭,主要改善整个肠道的血液循环,降低腹压;承山、委中,主要目的是通大便,特别是委中,一般要刺血。孔最、阳陵泉、承山、内庭一般针刺的时候都要强刺激。这里所讲的穴位并不局限于一个位置,有时候是其周围的一个敏感压痛点或者结节,我称它为“穴区”。

    665页:安中散组成:延胡索五两(去皮),良姜五两(炒),干姜五两(炮),小茴香五两(炒),肉桂五两,牡蛎(煅)四两,甘草(炒)十两。每次5g,每天分3次服。对于虚寒性的胃痛,效果是非常好的。安中散体质,是一种消瘦、肌软、心下有振水音、经常胃痛的体质。然而和安中散类似的体质还有几个,如六君子汤体质、补中益气汤体质等都有相似之处。六君子汤体质也是消瘦、肌软,但还有神疲无力、食欲不振、多白痰等症状。补中益气汤体质也有消瘦、肌软、神疲,但还有轻微的胸胁苦满与内脏下垂感。

    667页:安中散改汤剂:桂枝10g,甘草6g,生牡蛎12g,高良姜3g,缩砂仁3g(冲),延胡索6g,小茴香 6g,茯苓10g,7帖。干姜去掉,而加上砂仁、茯苓。我在临床实践中发现胃痛用砂仁、茯苓效果好。

    668页:比安中散证更虚而有寒性症状和积水症状者,用吴茱萸汤;以全身性疲劳感为主而胃部兼有钝痛者,用小建中汤;似柴胡桂枝汤证而明显为虚证者,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大塚敬节就大力推崇安中散。他说此方不仅治疗寒邪所致的腹部疼痛,可以治疗痛经。安中散治疗痛经需要鉴别的药方有当归芍药散、桂枝茯苓丸、桃仁承气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大黄牡丹皮汤、附子粳米汤、天台乌药散、当归建中汤等。

    安中散证的上腹部痛一般是喜按喜温的痉挛性的疼痛,而半夏泻心汤类方证,上腹部痞硬,患者的感觉与其说是痛,还不如说是不舒服,这是一种充血性的炎症。安中散既能够治疗上腹部痉挛性疼痛,也能治疗痛经,说明一方二证是存在的,然而不管是治疗上腹部痉挛性疼痛还是痛经,其患者的体质状态一定要符合“松弛型的肌肉消瘦者”这一安中散证体质。安中散是由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变过来的,是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去掉了龙骨。 胸腹部的悸动 假如悸动得很厉害,龙骨、牡蛎就要共用。然而安中散证上腹有痉挛性疼痛,所以加上了高良姜、砂仁、延胡索、小茴香。安中散证是桂枝甘草基加牡蛎,再加上高良姜、砂仁、延胡索、小茴香,后面4味药都对腹部的冷痛比较好,特别是上腹部。

    672页:人类的整个体质分成三大证,一个是瘀血证的体质,一个是脏毒证的体质,一个是解毒证的体质,临床上就根据这样不同的体质进行用方。瘀血证的体质,用通导散;脏毒证的体质,用防风通圣散;解毒证体质,幼年时期用柴胡清肝散,青年时期用荆芥连翘汤,成年时期用龙胆泻肝汤。这三个方的核心部分就是温清饮。

    673页:温清饮治疗皮肤病,治疗口腔性溃疡,治疗荨麻疹这些过敏的疾病。还有治疗妇科的一些病,如月经淋漓不尽等效果都是非常好的。

    674页:主要是一种肝病,慢性肝病患者,或者肝炎病毒携带者,就有这种体质特征。既有肝病史,又有精神比较兴奋的状态,脸红红的,容易面部生热疮或者小的粉刺,全身的皮肤是黄褐色的,比较干燥,有时候干燥的手摸上去都感到不平滑。假如是湿疹的话,也是一种丘疹状的,一般没有分泌物,有干燥倾向,同时也比较痒。脉象虽然不固定,但是总不会太弱。

    腹证有特征,主要是心下部肋下、胸胁这一部分有抵抗,很像柴胡证的胸胁苦满,但是没有胸胁苦满那么典型,就是觉得压下去好像有痞硬的样子,鉴别不出来的时候,可加柴胡。在肚脐下面有类似于瘀血证所讲的那种抵抗压痛,但也不典型,总觉得硬一点,没有瘀血证的压痛那么明显。如果患者喝了感到这个口味还比较容易喝下去,那大部分都是很对证了。

    675页:皮肤干燥、皮肤痒这个症状方证进行鉴别,首先跟黄连解毒汤,温清饮是黄连解毒汤合四物汤,四物汤有补血的作用,黄连阿胶汤治疗心烦不得眠,烦就是指烦躁。

    黄连阿胶汤有时候也能治疗皮肤瘙痒。

    大青龙汤证的烦躁有时也认为是皮肤瘙痒的一种表现。

    茵陈蒿汤也能治疗皮肤瘙痒。

    桃仁承气汤也可以治疗皮肤痒;

    白虎加人参汤有治疗烦躁的作用,也可以治疗皮肤痒;

    三物黄芩汤也可以治疗皮肤痒。

    温清饮证,除了皮肤痒以外,人精神很兴奋,皮肤是黄褐色,很枯燥,甚至摸上去感到不平;心下痞,腹部和肚脐感到硬、压下去有抵抗。

    677页:温清饮处方:黄连 黄芩 黄柏 栀子 生地 当归 川芎 白芍。

    679页:十味败毒汤加连翘;柴胡、樱皮、桔梗、生姜、川芎、茯苓、独活、防风、甘草、荆芥和连翘。

    681页:柴胡10g,地骨皮10g(樱皮就是日本樱花树的树皮,我一般用地骨皮代替),桔梗10g,生姜6片,川芎10g,茯苓10g,防风10g,独活10g,甘草6g,荆芥 6g,连翘10g。一周吃5天。

    683页:仙方活命饮,这个方子是传统中医治疗外科疔疮痈疖之首方,凡是阳性者都用这个,阴性的才考虑用阳和汤。

    685页:小柴胡汤证的体质:弱态的筋骨质,中度的胸胁苦满,还有神经质。有多发性的结节这样一个病史,可以作为一种预防性的方药;结节发作的初期,还有点恶寒时,也可以用它进行消散。

    686页:《延年秘录》方之半夏汤:主治腹内左肋痃癖硬急气满,不能食,胸背痛者。

    “痃癖”俗称“打肩”,因为打击肩部心中舒服故命名;又因其发生于肩内而云内肩。脐腹偏侧或胁肋部时有筋脉攻撑急痛的病症。其主要表现是脐腹偏于一边,一般偏于左边,或左边胁肋部肌肉筋脉痉挛,感觉很紧、很硬,有硬撑着的感觉,造成痉挛性疼痛,多见于一些胃肠病、肝胆病。

    “痃”是在腹内近脐左右各有一条筋脉特别急痛,就像我们说的腹直肌痉挛,同时很硬,像琴弦一样硬,所以叫“痃气”;“癖”,就是指痛,也指偏,偏在两侧肋间胸胁。既有腹直肌痉挛,又有胸胁部的肌肉痉挛、强硬、疼痛等,所以合称为痃癖。

    687页:延年半夏汤组成:半夏15g,桔梗、前胡、鳖甲(先煎)、槟榔各10g,党参10g,干姜10g,枳壳5g,吴茱萸 1.5g。

    胃部经常有疼痛、膨胀;左边的肋间或者左乳下有疼痛;左背痛及压痛,压痛位置从穴位上来讲,大致是膀胱经上第七胸椎旁开两横指的膈俞,下至胆俞、肝俞、脾俞、胃俞,即膈俞到胃俞之间都有疼痛和压痛;左边的肩关节有时候僵直疼痛,就像西医讲的肩周炎;脚冷;腹直肌很紧张、很敏感,有的粗一点,有的细一点,特别是左边出现痉挛剧痛,整个腹力为中度及中度以下状态。

    延年半夏汤证特点:第一,有慢性胃病;第二,站在那里胃部、心下部有压痛;第三,左边关节出现僵硬活动不利,肩周炎,左边的背部也重痛、压痛;第四,脚冷,即膝盖以下,或者踝部到脚端有冷的感觉,一个是从上面一点的位置,从膝盖开始到脚尖,一个是从踝部到脚尖,都是冷的感觉;第五,左边的腹直肌紧张。

    689页:特别症状:患者在站立位的心下部位痞硬和压痛明显。这是延年半夏汤证一个特异的腹证。应用指征:一、凡见胃部时有剧烈之疼痛,且疼痛往往波及左侧胸部及肩胛部者;二、凡见患者喜屈其上体抵压疼痛之部位,以冀图减轻疼痛者;三、疼痛时发时止者;四、多嗳气欠伸,呕吐后疼痛可缓解者。

    690页:腹部仰卧触诊一般软弱,上腹部浅表紧张但无压痛。立位,左侧腹壁强度紧张如同木板,按压剑突下3厘米,呼吸鼓起则疼痛。左肋弓中央亦有压痛,背诊左侧膈俞至胃俞之间、脾俞中心感觉肿胀有压痛。左侧僧帽肌上缘强度紧张,且连及左肩胛内缘。根据立位腹直肌紧张度增强,症状偏左等,乃左肋内痃癖,故与延年半夏汤。 在背部的压痛点上如膈俞、胃俞、脾俞、肝俞、胆俞用艾条熏灸,大概一次半个小时,可以使病好得更快。

    696页:黄连解毒汤方证的要点:失眠、全身痒,非常痒、各种出血。

    698页:黄连解毒汤证针刺:外关、内关、合谷、足三里、神门,用比较强的刺激进行针刺,可以达到清热解毒、安神止血的治疗效果。

    699页:五积散有18味药:苍术、陈皮、半夏、茯苓、枳壳、当归、白芍、川芎、桂枝、干姜、麻黄、生姜、桔梗、白芷、白术、厚朴、大枣、甘草。

    700页:虚损体质的脾胃病证,寒湿长期阻滞所造成胃肠功能低下的病证。有一种贫血体质,下半身 特别是腰部、股部、小腹部及下肢冷痛,脉象迟缓无力。腹部柔软,有时候感到心下部有点痞满。“腰冷痛,腰腿拘紧,上热下寒,少腹痛。”坐骨神经痛、脚气病、痛经、月经不利,甚至中风半身不遂,以及轻的心脏瓣膜病、老人感冒、哮喘等。

    703页:五积散证里面有平胃散证和肾着汤(苓姜术甘汤)证。

    704页:平胃散证:胃口不好,腹满,腹中肠鸣,大便偏软,四肢重,关节痛,按压腹部肌肉弹力中度,心下有痞,心下有振水音。苓姜术甘汤证:全身疲倦,同时小便自利,尿频,脚特别冷,腰也冷,腹部肌肉比较软弱,肚脐上面悸动。

    705页:五积散的体质方证:脸色是贫血的样子;上热下冷,上热主要是胸部的上半身的热,虽然有时候也会脸上一阵阵出现潮红,但主要是上半身的热,皮肤还是暗黄;头部颈项部位也不舒服,人整个恶寒,四肢冷,下肢特别冷,腰部冷痛,这个非常重要;还有大便偏软,有下利倾向;腹肌弹力比较软弱,这种弱是中等程度以下的弱;心下有痞;小腹部以及大腿部肌肉挛急,即小腹部和大腿内侧的内收肌这一部分肌肉有比较紧张的挛急状态,这个非常重要。其他还有一些胃口不好、恶心等症状。

    针灸背部的穴位,如脾经、肝经的一些穴位,假如有压痛的话,一定要熏灸。中脘位置的熏灸也非常重要,这类患者灸应该多于针。主要是背部的压痛点,特别是那些与五脏六腑有关穴位的压痛点。有压痛点的地方要重点灸,时间稍微长一点。关节疼痛也可以选择疼痛比较明显的位置进行熏灸。

    710页:桂枝茯苓丸证:经水不利,有胎动,腹部整个有拘挛、上冲、心下悸。

    713页:肾气丸两种腹证,一种是“少腹不仁”,一种是“小腹拘急”。 有3种情况:一是整个小腹部感觉很差,很麻木;二是有一种小腹部的腹直肌特别紧张和痉挛;三是沿着腹壁皮下正中线,可触及铅笔芯样的东西。正中芯的两种形式,一种是肚脐上下都有,一种是肚脐下才有。只见于脐下的正中芯,是运用八味丸的指征。

    714页:六味地黄丸的腹证一般只有一种情况比较多,就是“少腹不仁”,整个少腹感觉麻木,腹肌松软。和肾气丸证的三种腹证(小腹拘急、少腹不仁和正中芯)不一样。

    肾气丸证是小腹软弱,而小建中汤证是整个腹部都比较软弱;肾气丸证是小腹部肌肉拘急,而小建中汤证是从肋下一直到小腹腹直肌痉挛。还有,一般小建中汤消化道的一些症状比较明显,如饥饿性腹痛而没有小便异常。这两个方证还是比较容易鉴别开的。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证进行鉴别。因为两个方证都有小腹拘急与小腹不仁以及“正中芯”的腹证。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证的患者容易出现性功能虚性兴奋,如遗精、早泄等症状,容易脱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